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城堡》是卡夫卡晚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卡夫卡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最丰厚,体现了卡夫卡对世界的认识及艺术追求。《城堡》折射出了作者所生存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通过环境、场景的虚设,人物的神秘莫测,语言的飘忽与含混等的艺术处理,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创作有着巨大的艺术张力 ,这来自于其关注现代西方人精神生活的思想内涵。卡夫卡的艺术张力具有独特的结构 ,他将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状况“图像”化为悖谬的逻辑关系 ,浓缩成现代寓言 ,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 ,其艺术张力朝着未来不断地绵延下去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讲述了一个关于全人类的精致而又可怖的寓言《城堡》,在梦魇般的背景下,从故事中出现的小物件到整个故事本身,都是对于现实世界和人类的严峻处境及未来的绝妙隐喻。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一生经历了种种无法克服的荒诞体验,他的主要作品都表现了人在异化世界里的荒诞感。卡夫卡发现,现代人普遍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人们被各种异己力量所驱使,试图去达到某种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目的。生命是孤独的,生存是粘滞的,想要反抗也是徒劳的,荒诞的存在最终导致人的变形乃至毁灭。荒诞之于卡夫卡,首先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艺术化的领悟。卡夫卡的荒诞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它既关乎作品内容,又是具体的审美表达方式。卡夫卡运用梦幻笔法和寓言模式,通过悖谬的情节逻辑和怪诞的艺术构思,形象地演绎出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境况,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本质。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主义的作家,他的小说故事情节的怪诞离奇、艺术手法标新立异,因而始终有着特殊的魅力,该文从短篇小说《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入手,发现他不仅写出了世界的荒诞、残酷,流露出痛苦、焦虑、冷嘲、滑稽的情绪,更多出一份对生态的潜意识关注。正是这种寓言式的叙事和对世界异样的思考,使卡夫卡的这部作品形成一种闪现人性光辉的艺术张力,在深入研究后,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在《饥饿艺术家》中所体现的一种观点,即一种艺术的绝望,同时也是卡夫卡个人艺术创作的体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一种超前的艺术,不但不被接受者所理解,而且创作主体性也遭受到了侵犯,这一系列的障碍都导致了艺术家对艺术的绝望。也许卡夫卡本身就是一部绝望的作品,当他泪流满面地捧着《饥饿艺术家》时,或许他想到的正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一切归于绝望。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在代表作《变形记》中,创造出人异化为“虫”这个不易接受的独特艺术符码。文本正是通过审美接受过程中情感的不断移入与间离,使读者逐渐领悟到其荒诞故事框架下所构建的“现代人困惑”的真实世界,更深地体验了整个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江松 《现代语文》2009,(11):106-108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以非理性的梦呓文字建立在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基础上,对人性的异化和采用荒诞的神话变形正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表面上看卡夫卡的文风怪异,实际上,是他对生活的怪异感受(内容)生发成艺术的怪异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让生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和谐地走进他的小说,这也许是我们有效地理解和破译其小说《变形记》内涵的一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是卡夫卡用荒诞的艺术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谱写的一曲哀歌,苍凉而悲壮。细读《变形记》,从故事的结构、语言的描写以及荒诞讽刺背后的艺术真实,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荒诞艺术背后,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生活体悟。《变形记》作为荒诞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圣经》所代表的宗教文化的叙述,结合卡夫卡的日记、谈话录,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对《猎人格拉胡斯》这部短篇进行分析,认为《猎人格拉胡斯》这篇小说探讨的是原罪与天堂的关系,人类由于拒绝原罪从而无法进入天堂,这部小说表现了卡夫卡对人类精神迷茫的忧虑。  相似文献   

11.
《城堡》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卡夫卡运用独特的笔法为读者构筑了一个荒诞离奇而又冷酷真实的世界。本文试从城堡机制的荒诞性、艺术思考的真实性来解读《城堡》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又名《诉讼》)是其三部长篇小说中最早为人所知的一部,它凭借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方式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史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对卡夫卡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并逐渐形成了"卡学",对卡夫卡小说的研究对于今天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14.
李超 《文教资料》2011,(36):91-93
对成长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独特而坎坷的成长历程,思考人类自由灵魂的成长之路。本论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切入点,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其是一部成长小说.并分析了主人公卡夫卡不同寻常的灵魂成长之路.最终阐明村上春树对成长的独特理解和小说中成长所具有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诗人奥登曾经说过:“如果举出一位作家,能和四大名作家并列的,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令人想到的名字。”的确,卡夫卡所写的《变形记》、《城堡》和《判决》等多部小说,让我们看到的是作为现代派鼻祖的卡夫卡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他那篇举世瞩目的《变形记》。  相似文献   

16.
从《乡间的婚礼筹备》这个短篇小说中可以探测卡夫卡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和深遂剖析,可以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人自身。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海边的卡夫卡》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论证了《海边的卡夫卡》这一作品充满了仪式化叙事效果,是通过仪式的一次再现。这也是这部作品风靡世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卡夫卡的《诉讼》中,其人物形象颇具寓意,其本质是法的仆人。人物间的职务关系构建起文本的等级性关系以及小说的空间结构,为自上而下权力外化的锥形结构,是一种秩序分明的统治模式。这一空间结构可简化为作者着力描绘的人类关系“模型”,折射出人类宏观权力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微观政治,展现卡夫卡式文本中世界和人的存在面貌。  相似文献   

19.
心解语录 美国诗人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伴随他的似乎只有孤独,以及对这个荒谬世界的控诉。在卡夫卡看来,社会的发展反而使得人类自身的美好不断地丧失。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的小说往往通过荒诞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戕害。他擅长于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运用譬喻、象征、怪诞、佯谬等手段建构一个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其表现方式或许是荒诞的,但所揭示的生话本质却是真实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卡夫卡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及其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