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火力猛轰明清的科举制度(即八股取士制度),深刻揭露这种制度对文人学子心灵的扭曲和毒害。小说家吴敬梓在开篇第一回“敷陈大义,隐括全文”中便借王冕之口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呐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是一轴以中国18世纪封建儒生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主的儒林群像的讽刺画卷,作者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不仅展示了儒林群像的种种丑态,而且对造成儒林群体悲剧命运的根源作了深刻的剖析.所以,它既是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儒生的百丑图,又是一部封建科举制度下儒林的悲痛史.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从此切入,  相似文献   

5.
江桂杏 《现代语文》2006,(11):27-28
吴敬梓是我国十八世纪一位杰出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学史上不朽的讽刺学巨。因为它高度的讽刺艺术这一特色,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讲到清代讽刺小说时,肯定它是“秉持公心,指谪时弊”、“其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好作品。并且说,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的小说“乃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以后也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作为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采用高度写实的创作方法,以现实中的人为小说的原型,讽刺笔触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科举制度了。鲁迅曾指出,此书的“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是以“士林”作为“指镝时弊”的解剖中心。其次指出在“士林”中“故难制艺以及制艺出身亦激烈”(《中国小说发展史略》),批判八股制艺甚为激烈。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积弊难返。由于这一制度的任何更改都势必牵涉众多乃至一代人的利益,因此多年来议论归议论,执行归执行,人人都说科举制度摧残人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可是人人也都在这条,艮难的道路上跋涉。到了1898年夏天,由于政治变革的急剧发展.废除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就自然地提到了政治日程。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坚决主张彻底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甚至建议光绪皇帝不惜采取某些非常规的政治手段。在维新势力的鼓吹和支持下,光绪帝冒然宣布废科举,然而由此却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辨难和新旧势力的急剧冲突,最后清廷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从废科举的既定政策退回到改科举。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主要以八股取士为标准,日渐衰落。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顽固派围绕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本文从双方争论的背景、过程及焦点等方面对此次争论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中的严大位、严大育是同胞弟兄,性格有同有异。严大厚颜无耻、贪婪刁蛮,严二胆小懦弱,悭吝成性。二人又同时是豪奢多心机。他们的性格与当时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和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关系更为密切。他们的悲剧既是当时社会以八股取士为手段的科举用人制度的悲剧,也是腐败的社会环境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从士人的使命入手,剖析这一阶层人的特殊地位,揭露封建专制下八股取士的种种弊端,从而表明旧化走向末端,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民主、明的新思想,进一步阐述知识分子真正的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10.
马孟春 《考试周刊》2013,(48):21-23
文化缺省即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所述知识因为时空跨度巨大,很可能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变形或消解,造成文化缺省。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何跨越文化缺省的问题。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儒林外史》为例,归纳两位译者针对因科举制度词汇产生的文化缺省的几种常用翻译策略,即直译、释义、直译+释义、省略。这些翻译策略有助于推介源语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表现出了相当进步思想,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力求通过对吴敬梓的女性观念的分析来探寻其思想中落后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评价说"感而能谐,婉儿多讽"。作者吴敬梓通过运用漫画式的外形描写、夸张的笔法、对比的手段,把批判讽刺的锋芒指向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其残酷虚伪的本质,读后使人感到尖锐辛辣,痛快淋漓。  相似文献   

13.
卜磊 《德州学院学报》2012,(Z1):292-294
《儒林外史》作者通过对当时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理性审视,描写了明清科举时代的儒林群像。本文通过对鲁翰林形象及悲剧结局的分析,探讨下清代翰林的境况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文章引用清朝文人的评点,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人物描写、景物点染、谋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郑润培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1):105-109,120
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儒林外史》,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明清时期士人的学习观念。这一学习观认为,儿童在七八岁甚至更小时就应该开蒙读书,以反复背诵的方式学习《四书五经》,熟悉八股文格式,为将来的科举考试作准备。在一般读书人看来,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因为高中进士就能平步青云,享受荣华富贵。也正因此,《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成为士人所学习的主要知识.其他无关应考的知识一概被摒弃.这一倾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16.
《南部新书》多处记载了唐及五代的科举制度。以之为基本立足点与出发点,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与沟通,唐代科举发展的缘由、利弊、影响可见一斑,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价值取向亦可知晓。唐代科举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社会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痛感儒家传统人格的失落, 剖析儒林人格现状, 建构理想人格。在吴看来, 八股文章盛行的时代出现了两种类型的人格: 一种是自我萎缩型人格, 一种是自我实现型人格。吴的反思表明: 前者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大的腐蚀性, 而后者是儒家传统人格失落后的高扬和重建。  相似文献   

18.
吴敬梓在其代表作《儒林外史》中借小说人物之口认为诗赋地位当与文章相同,强调文章才气的重要性,行文者须品行端正,读书不该一味追求功名.这些观点的形成是社会大环境和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受明清八股之风的影响,与作者个人对科举失败的反思以及融会各家学派思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手法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事态炎凉和人心冷漠,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范进在这中环境下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上,虽然在垂老之年得到了功名,但却在狂喜之下疯了.疯的丑陋.疯的可怜。范进的悲剧是一种讽刺,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名著。基于关联理论对《儒林外史》英译本中的习语翻译进行分析,借以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