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为“感受大自然”。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一组文质兼美的课文,其中《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并且这两篇课文有别于一般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作者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极其充分地“人化”。在自然的人化同时,也是人化的自然,从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心境、自然的感动、自然的喜悦……  相似文献   

2.
“人化自然”与人类"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智力、体力外化、物化的结果。"人化自然"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又是人的自然化,因而它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虽然如此,但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化自然"本质上是属人的。因此我们说"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唯心主义只是“唯心”地看待自然美,认为自然美和自然没有关系;机械唯物主义则只是“唯物”地看待自然美;认为自然美和人没有关系。二者各执一端,都不能科学地解决自然美的本质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问题,美学界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与美不存在任何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是美的唯一形式。我持第三种观点:“人化自然”与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各自具有独立的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层次是同一的,其余的层次是不相干的。  相似文献   

5.
自然的人化     
自然界正在迅速地被人化,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人类没有摆正自身的存在意义,无限的能力导致人类自我迷信、理性冲动,要求主宰自然,改变了自然与人的水舟关系。二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使地球环境病态化,导致自然系统进化的方向性改变。三是人类一面污染破坏了自然环境,一面又在努力复制自然,表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自相矛盾行为。我国儒道主流文化传统提倡的"天人合一"、"人合于天",既是东方的一元论哲学观点,又是人类环保的重要理念。当人类确保了自身生存权的现在,需要人类文明的反省与重新定位,以防止人类自身及其文明异化。  相似文献   

6.
将已有的"人化自然"概念加以细化分类,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人在能动的改造自然的问题全面诠释并运用辩证思想与人类能动改造自然的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将"人化自然"分为"主动人化自然"与"被动人化自然"两种。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细化,而且是在具体内容和对"人化自然"这一人类改造自然的过渡类型所产生的影响的细化,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而“人化自然”的“化”却不能作如是观。“人化自然”是指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界。这样的自然界,其“人化”程度和范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地加深和扩  相似文献   

8.
建国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1):1-3,41
“人化的自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化的自然”产生后,物质和精神共同孕育新的精神。物质+精神共同决定新的精神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的应有之义。这一理论对于自然科学、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筱星 《考试周刊》2008,(47):224-225
花鸟画讲究"师法自然",反映自然。但它所反映的自然,是融入了人的主观表现的自然。文章着重从题材、色彩、造型和构图上分析花鸟画中人化了的自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写于巴黎,世人亦称之为《巴黎手稿》。虽然该书不是美学专著,却一直为美学研究者所重视。这是由于马克思将人类的审美意识同他们的社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正> 二、“人化自然”动态体系中物的创造与美的创造的关系人化自然的动态体系中是不是存在物的创造与美的创造两种活动,目前美学界也是有争论的。坚持生产规律等于美的规律的观点的同志不承认有这两种活动,他们认为,物的创造就是美的创造,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同一活动。我认为物的创造活动与美的创造活动虽有联系,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这两种创造活动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物的创造活动先于美的创造活动。称得上美的创造活动的,应该是在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类的原始审美意识萌发于他们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看作是一种快乐的心理。当有了  相似文献   

12.
近年国内外美学界十分重视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家都在努力从中挖掘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微言大义,企图据以阐明美学诸根本问题。所以,讨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者很多,有的竟直接把“自然的人化”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按:一般都认为“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说成就是“美的本质”,我则迄今尚不能无疑。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基本问题(按: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可以用来说明美的萌芽和产生,还不足以揭示美的特殊本质。”(见《美学》第四期,第84页,夏放:《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等)在这一点上,我倒基本赞成他们的这种看法,但本文不拟引经据典详加讨论,仅仅谈点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各科教学大纲,是具体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一项重要法令。也是编选各科教材的唯一依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首先深入的学习大纲,领会其精神实质,才有可能正确地掌握教材,适当的运用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下面是我在学习自然教学大纲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正>2017~2020年,由洛阳市教育局主办、洛阳龙门海洋博物馆协办的中小学科技节——自然观察笔记活动,在全市九县六区中小学广泛开展,共有超过5万名学生参与,累计获奖人数750余人。此项活动的举办,使自然观察笔记这一教学方式在洛阳中小学中普及开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概念。"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社会扬弃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关系,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马克思"人化的自然"思想为我们指明了通向生态文明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6.
这只是前两页,记录进入水泉沟后的所见。后面还有许多值得记录的东西,无奈精力有限,一天之内也无法将其全部整理记录下来。发两页,作为年高自然笔记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17.
“人化自然”命题曾以其特有的新鲜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理论热情,问题在于究竟怎样理解这个例题的真正涵义。考察“人化自然”命题要从理解和把握异化劳动逻辑的二重性入手。从马克思《手稿》的逻辑思路来看,“人化自然”是作为异化劳动逻辑的自然前提给予的。这个命题内涵着合理性与虚幻性的二重特征。从审美关系和人生价值的抽象意义来说,应该承认这个命题具有最高的合理性,然后这种合理性所展现的美好图景仅仅存在于哲人的头脑之中。在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中,则从来未曾出现过人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完全和谐与统一的状态。“人化自然”命题之所以存在二重性特征,归根到底由于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走出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基地。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学细节”的教研笔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枝叶。一堂课的价值往往蕴涵在细节之中。所谓“一叶一世界,一沙一乾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作为教师,还要建立“细节优势”,舒展教学智慧,实现教学相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自然笔记”青少年生态实践创新活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