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周记是了解学生的一个媒介.从学生的周记中,你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思想,摸清他们的喜怒哀乐.你应该仔细去体味、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而又慎重地给予得体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黄东华 《师道》2010,(2):36-37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三个学生.对18个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扬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作过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叮咛名单不要外传。8个月后.他们复试时发现,  相似文献   

3.
李华 《云南教育》2005,(23):43-43
“做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要以满腔的热忱感染和启迪学生。”  相似文献   

4.
杨会砚 《河北教育》2005,(24):12-12
有一篇短文《沙袋挂起之后》,讲的是初三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又得不到及时的渲泄,而出现严重破坏学校公物的行为。沙袋挂起之后,学生有了适当的渲泄场所,才使得破坏学校公物的行为减少了。该学校进一步因势利导,听取学生的建议,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更好的调整和释放。  相似文献   

5.
包光潜 《师道》2012,(11):14-15
严师出高徒,这是中国的古话。师不严,生不惧,往往难以上进。但是,老师太严,近乎刻薄,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师生感情,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
如果自你出世开始,你的一切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学业、工作,甚至与你厮守一生的伴侣等,都是你父母一手包办,你会觉得自己活得快乐吗?假若你有一位苛严的父亲,他天天拿你跟品学兼优的邻家小孩比较,尽管你很用功的读书,他也不曾重视过你、称赞过你,你的感受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校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因工作的需要,教师常常有中途接班的经历,也都经历过那种学生留念原来教师不能与自己相融的难过。其实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个过程更是痛苦的,他们的心灵一时没有了寄托;作为新老师,不能只是沉浸在抱怨和无所作为中而错过抓住学生心灵的良好时机,必须架起沟通的桥梁抓住学生的心灵,彼此互相融合,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教育在呼唤每位教师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爱无疑是架设在师生心灵间的一座桥梁。但我认为这师爱  相似文献   

10.
曾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沟通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沟通是师生建立平等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而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更好的沟通,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导。则是教师在教育学生中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实践.我终于找到了师生沟通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对学生的教导越来越不凑效,当我们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当我们的学生似乎越教越不听话时,我们不禁陷入沉思: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相似文献   

12.
马三玲 《现代教学》2011,(12):25-25
三年前,当我接手这个“全校闻名”的问题班时,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让班级重振旗鼓。然而没过多久,面对不能理解自己良苦用心的调皮蛋、不能真诚以对的家长,我流下了委屈心酸的泪水,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也曾几度飘摇。但是,出于对学生的责任心,我仍然坚持,并不断思考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家访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三年多来因家访而转变的学生不在少数。在此,我列举一些案例来为其他教师讲述一些家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莫丽雅 《教师》2008,(9):4-4
我当班主任十多年,成功的经验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每周的班团课,我是高效率的利用,在整整一周的时间内,通过三种渠道来备班团课。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才会有成功的教育。要把满腔的爱毫无保留地洒向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搭起是师生沟通的桥梁,让爱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即使孩子入学后仍有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教育者如果能够架起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协同合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哲学作为一门“使人深刻”的人文学科,其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触及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注重学生心灵的开发和对学生性情的陶冶。那么在哲学课堂中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细察人生,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呢?  相似文献   

17.
谢伯平 《宁夏教育》2006,(11):24-24
七至十岁学生的性格开始逐渐形成,并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但同时也有了一些顾虑和烦恼,诸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他们会遇到以前所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大多从9岁之后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心理闭锁”悄然开始,内心很多话不愿向别  相似文献   

18.
梁洪喜 《成才之路》2012,(20):88-88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每个学生家长共同的心愿,盼学生成才、考理想学校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期盼。那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合力的教育形式就成为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学良 《教师》2008,(13):118-118
星期一,是学校举行室外升旗仪式的日子。当我兴冲冲地来到学校,却看到个别学生没有穿校服、少数学生双休日的家庭作业马虎潦草、上课时纪律又有些松弛时,我觉得很扫兴,心情变得很坏。星期一成了我灰色的日子,难以平静的日子,一天下来,身心疲惫。  相似文献   

20.
近段时间,班里经常有学生反映新买的学习用品不见了,带来的零花钱不翼而飞了,可就是苦于找不出这个拿走人家东西的人。直到有一天,学生都去上体育课了,我无意问发现李小剑正在翻别人的书包。于是我放学后借故找他谈话,开始他支吾着不肯承认,当我告诉他我并不想追究他以前的过失,只想看到一个诚实、勇敢承认并改正错误的李小剑时,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