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音乐鉴赏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相应的统一的教材。当然,对于音乐鉴赏教学是否需要有整齐划一的教材,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但就笔者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和了解,音乐欣赏教学中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并且有的教师在长期用专业教材进行替代,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关于针对音乐鉴赏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出版,其中许多教材内容都具有作者自己的重点和切入点,也在不同程度上注重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关银红 《考试周刊》2010,(1):220-22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好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那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不断创新求异才能赋予导入这个环节全新的内涵,让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  相似文献   

3.
音乐鉴赏即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是音乐欣赏人通过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引起音乐欣赏人的共鸣并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情感体验的过程。高中音乐鉴赏课就是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通过音乐鉴赏可以全面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且也使学生在体验中情感得到  相似文献   

4.
一、高中音乐课堂鉴赏教学中的“怪现象”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听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理念在理工院校的推广,促进了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发展,特别是在音乐学习方面,通过建设包括音乐鉴赏课在内的音乐类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操.文章通过对理工院校大学生音乐学习现状的分析,剖析了音乐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对通识教育下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的分析,进一步提出音乐鉴赏课在音乐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音乐鉴赏课曲折发展的作用,依据音乐鉴赏课的内涵,提出了包括多元化教育、特色教程、第一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内的音乐鉴赏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中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没有任何优越感,上好音乐课就很不容易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每节课如此,干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此,我略有想法。  相似文献   

7.
洪枫 《儿童音乐》2013,(1):50-51,44
正所谓对话式教学,就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互动开展教学的活动过程。它并非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是平等的交往、精神的相遇相知,是一个创造的行动。在音乐鉴赏中应用对话式教学,为了满足学生们的表现欲望,为了给学生们解疑释惑,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综合知识,为了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谈文彬 《文教资料》2011,(16):100-101
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浪潮中,一切都是"新"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积极实践。作者针对普通高中《音乐鉴赏》(人教版)教学内容的选择谈谈自己的看法:音乐教育专家紧扣新课程方向选择风格、流派、地域、体裁不同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以满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但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异疑,他们喜欢音乐的"流行美"、"直观美",对时尚的旋律、明星的表演、浪漫的意境、动听的配器等方面充满期待。他们想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音乐,渴望在音乐课堂上得到音、画、舞等方面的全方位欣赏,以满足感观需求,从而对音乐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个性鲜明的教授对象,应该做优秀的"厨师",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内容这桌丰盛的菜肴进行配菜,为学生奉上一道美味的"艺术大餐"。  相似文献   

9.
胡君英 《教师》2008,(20):115-116
音乐鉴赏是指鉴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和感受,获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以及音乐美的享受活动。它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音乐新课程的改革,音乐鉴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如何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如何上好一堂鉴赏课,却仍然令许多老师感到困惑。怎样改变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通过音乐鉴赏课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从中体验音乐的美和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明 《快乐阅读》2013,(20):111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营养。它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巨大的。音乐教育的魅力就在于能将音乐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令师生共同在音乐的国度里畅游。中学音乐鉴赏课作为音乐教育的平台,可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等。在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更为多面的收获和发展,也已成为音乐教师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波 《儿童音乐》2011,(3):43-45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薛晖 《儿童音乐》2012,(12):42-44,51
例4:《亚洲音乐之旅》《亚洲音乐之旅》是一节八年级的音乐欣赏课,由浏阳市淮川街道浏阳河小学黄艳设计。其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亚洲部分国家(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的风土人情等知识;认真聆听日本、印尼、印度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音乐特点;对欣赏到的音乐作品能以歌唱和语言、舞蹈的形式作适当的表达与体验,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音乐鉴赏生态课堂中,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需要教师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观念,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需要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从而让学生成为生态课堂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艺术教育现状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要对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艺术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做到尊重个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授之以渔”,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灵活备课,因材施教;合理利用多媒体;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对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艺术教育现状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要对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艺术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做到尊重个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授之以渔”,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灵活备课,因材施教;合理利用多媒体;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度学习”理念从人工智能领域被引申到教育界,并通过专家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迁移发展,最终确立了教育上的深度学习理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领域,具有独特的育人意义。本文从“深度学习”理论的缘起、概念、特征出发,结合音乐学科本质与育人特点,通过实例论证,探讨高中音乐鉴赏实现“深度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部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几个年头,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较好地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组织教学。同时,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笔者在教学中有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与同行们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秋季开始,河北省高中教育全面实行课程改革,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总的原则是: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欣赏中,音乐欣赏课形成一种古板的标准教学程序:①介绍作者生平;②介绍作品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9.
教学音乐鉴赏《高亢的西北风》的第二课时,用电视剧《血色浪漫》作为课堂载体,精心挑选了其中五首不同风格的信天游,引导学生坦率而真挚地直面爱情主题,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探究探讨,在参与体验中感受信天游的音乐特点,在比较听辨中凸显信天游的音乐特色,最后创编“考试版”信天游,引领学生和信天游同悲、同喜、同感悟,升华了审美体验,让信天游荡气回肠的旋律永远留在了大家的心中。  相似文献   

20.
提高课堂效率以实现有效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而要有效教学,选择好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因为这一选择关系到教师应该“教什么”、能否有效服务学生等关键问题。然而.当前的初中思品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局限于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