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2.
文化预设是指被交际双方省略了的,已知的,互明的,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信息界。然而在跨文化交际时,对源语文化预设的无知可能会导致误译。有意误译则是译者从源语与目的语文化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创造性的叛逆,有意误译因而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汉误译与文化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文化预设的三个角度,即关于物质世界和造物方面、历史和传统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探讨引起英译汉过程中翻译误译的文化原因。同时,从典型的误译案例出发,分析引起英译汉误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5.
以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具体的文化误译示例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对于不同翻译伦理模式的合理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学作品中文化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提出译者应当摒弃对文化误译的传统偏见,理性客观地评析译文。翻译伦理为翻译研究者评价文化误译现象提供了动态的多维视角,同时也拓宽了翻译研究者对于“忠实”这一传统译论标准的认知视野。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过程,翻译准确,则交流成功,反之,则失败。产生误译的原因很多,文章着重讨论英汉误译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翻译,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特征.翻译作为一种创作性文化活动,植根于两种不同的异质文化,成为误译的发生场所.文化间性强调文化间性特质,关注意义变异现象的研究.文化间性作为透视文化的新视角,使误译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不可避免性.文化间性实际对自我和他者进行辨证思维,误译作为文化现象得到辨证的解读,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比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和美国学者罗杰·汤普森的英译本《Report from Xunwu》,分析译者对原著中客家方言、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农耕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等客家文化元素的英文表达,指出译文中因翻译的内在"不可译性"以及译者对原语语言及文化的认知缺失而出现的一些"文化失真"和误译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
崔慧丽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168+177-168,177
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会引起误译。本文通过分析文化缺省和文化预设引起的文化性误译,旨在能够更好地了解造成误译的原因从而指导今后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0.
预设是语篇生成和解读的前提。译者正是根据自己头脑中的预设知识对作者预设的信息进行推断和填补,从而做出合理的解读,达到交际的目的。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篇作者和译者处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预设知识,造成译者只顾符号的字面意义而忽略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译者的文化知识与作者预设的信息发生冲突,受到母语文化的干预,从而造成了误译。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原语到目的语的翻译活动不单单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必然涉及到对原语文化的传递和移植。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固有差异预设了误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将误译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有助于评判误译的价值,挖掘其特殊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佛经翻译中的误译现象及其文化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佛经翻译中的误译现象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渗透打上了烙印,标记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对外来文化的同化,表现出文化融合中的斗争和妥协。  相似文献   

12.
周晓春 《英语辅导》2011,(1):179-181
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无论是作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不希望译文出错,然而翻译中的误译却相当常见。本文对因原文内容、文化因素、翻译原则等方面导致的误译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14.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信息的编码、储存、传输、接收和解码过程中起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汉诗英译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16.
赵惠  王红成 《培训与研究》2008,25(7):132-134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信息的编码、储存、传输、接收和解码过程中起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汉诗英译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言语交际的理论,从其二次交际原理出发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文化误译的原因,揭示了有意误译存在的必要性。译者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品的优劣,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一种体现。为使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为译文读者所识别,应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误译虽不可避免,但应适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英汉互译中误译这个话题已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个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英汉互译尤其是英汉文化互译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等的翻译,因而误译就成为频繁出现的现象。论文通过英汉互译过程中误译的举例,探讨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如何减少误译现象的对策,最终达到提高翻译的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积极性误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误译分为积极性误译和消极性误译两类。积极性误译指的是译者为了完美再现原文的风韵而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虽与原文在形式上并不完全对等,但却能传达最为重要的信息。积极性误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出于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积极性误译;由于文化缺省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由于英汉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  相似文献   

20.
贵州彝族文化名片有若干选项,迄今未达成共识。彝族文化名片的选项不能脱离彝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且要有选项的若干理论标准作衡量,本文通过对“奢香夫人”、彝文(文献)和彝族火把节的分析探讨.最后指出彝文(文献)应该成为贵州彝族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