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琦君有台湾的“冰心”之誉,其作品大量与母亲有关,数量无人能及。琦君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她母亲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虔诚的佛教信徒。在琦君看来,她是女儿心灵的保护神,是传统美德的典范。琦君大量写母亲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阅读提示】2006年6月7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遗嘱,她的骨灰被运回温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学馆”现址。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剧《橘子红了》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琦君的名字日渐为中国读者所知晓。而随着她的散文《金盒子》进入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琦君的名字更是为广大的中学生朋友所熟知。一只小小的金盒子,却装载了难以尽述的手足之情,读之令人动容。现在,就让我们走近琦君,走近这位在台湾文坛久享盛誉的女作家,去领略她“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 (主持人:王延学)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7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遗嘱,她的骨灰被运回温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学馆”现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琦君是台湾文坛“一颗闪亮的明星”,一株不老的长青树。从散文到小说到评论再到儿童文学,一路走来,她似乎总能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也许是因为她的散文写得太好了,以至于人们对她的小说失去了应有的关注,其实,琦君不仅是著名的散文家,也是位杰出的小说家。随着电视剧《橘子红了》的热播,作为小说家的琦君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了解,所接受。讶异之余,我们不禁生出对作家的一种仰慕之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琦君仍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不断推出新作,而与她同时期的作家则多已搁笔。因此,琦君不但是读者喜爱…  相似文献   

6.
原乡记忆是远离故土的作家笔下最普遍的题材,作家由生命经验与原乡故土的结合,创作出感动人心的文本。有着台湾文坛闪亮的恒星之誉的琦君,她的数十本作品中,始终涌动的是对故乡温州永嘉的深切怀念之情。关于故乡的童年记忆、文化风俗、人情美善的书写,共同构成了琦君笔下原乡书写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学用书》(高语第三册)对《泪珠与珍珠》的思想意义有如下分析:“琦君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尽管琦君的写作题材相当广泛,但她始终没有离开思乡怀人之作,而这一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命是琦君散文的整体审美建构。在致蔡文甫等人信中的细细诉说中,典型地显现出一种只满足于生活过得去的人生旨趣。作为杰出散文家的琦君,她的书信同样体现了澄静淡泊的艺术境界。另一些书信则散发出幽默的芬芳。  相似文献   

9.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琦君是20世纪50——90年代台湾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散文创作最注重接近普通人的心灵,数十如一日诠释着“平凡人生”。追忆和随感是琦君散文的主要内容。平静、简约的疏淡之美是其创作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10.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做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台湾对30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分别是林清玄和琦君。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30本,有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其人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相似文献   

12.
高航兵 《现代语文》2011,(9):101-101
琦君的很多散文都倾注着满腔的真情去写故乡的风物,追忆当年的似水年华,写的动人心旌,醇味绵长。北师版八年级上期语文教材中选了她的《下雨天,真好》,这篇质朴感人的抒情散文读后让人击节赞叹,不忍释怀。《下雨天,真好》真好!然而下雨天之“好”,“好”在哪里呢?通过教学本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相似文献   

13.
《教师博览》2009,(1):F0002-F0002
如同她所坚持的一清如水的人生境界一样,她理想中的语文课应当“循真悟美”。这是她对儿童真实生命状态和认知水平的深切理解与体恤,对语文教材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观照与开掘。正是这样的“真”,使得她的课堂朴实而灵动、大气而平和,无处不彰显出语言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4.
琦君是台湾著名作家、散文家,她的散文笔触细腻感人、清新自然,许多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读了《桂花雨》这篇散文,你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琦君那细雨般的思乡之情,可以闻到那浓浓的桂花雨的味道,可以品味到那童年喜摇桂花的点点喜悦。教学《桂花雨》这篇略读课文,我与学生一起在文本中穿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这场桂花雨带来的无限快乐。  相似文献   

15.
琦君奶奶     
几个月了,一直想着琦君奶奶,心中很难过。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琦君散文》。琦君奶奶写她小时候读书写字的事,我几乎可  相似文献   

16.
琦君散文中,最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文中散发出来的浓浓感情,本文从她文章里流露的情感角度出发,探讨琦君散文中结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悲剧生命意识”一直伴随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始终,深深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她以第三者的立场,用理智、冷静的态度俯看乱世人生,窥探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荒凉。“荒凉”之源与其身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呈现在多种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桂花雨》这是著名女作家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细腻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她小时候摇桂花的快乐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她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以及她那如春雨般的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欣赏、品味,这是一个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9.
班有猛女     
猛女其实并不猛,只是性格有些与众不同而已,还颇有点“玩世不恭”的态度。猛女性格开朗,还特爱笑。不管遇到怎样的事情,无论悲伤,烦恼,兴奋,快乐,她总是一笑了之,绝不像别的女孩子那样多愁善感,以泪洗面。拿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该怎么过呢——笑着过呗。”这就是猛女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20.
<正>台湾作家琦君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这样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正是这样一份独特、真挚的思乡之情,琦君写出了《桂花雨》。《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桂花和故乡的美。而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透过“物”看到“情”,寓情于物的写法就会在悄然之间融入学生的认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