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一版)《勾践灭吴》中有“国之孺子之游”句。《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节选)是初中<语文>传统的教学篇目,文中陈涉说的"苟富贵,无相忘"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句.对此句,初中<语文>(第四册,2001年11月第1版)没作具体解释,与之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很清楚,此书认为"富贵"的主语是"有谁";"相"相当于"咱穷哥儿们",从语法角度分析,这种"相"为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相似文献   

4.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5.
<菜园小记>(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1次印刷)中有几处用到"韭"字,但也有写作"韮"的;如:  相似文献   

6.
<报任安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其中有不少疑难字词句,"具于五刑"就是其中之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五>(2007年6月版)课文将"具于五刑"译为"身受五种刑法".文下注解"[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酷刑".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2005年10月版)文下注:"[五刑]一种酷刑,即先割鼻、斩左右趾、笞杀,后枭首、菹(zv,剁成肉酱)其骨肉于市."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第27页选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笔者认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中的"颠"字应为"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为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的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如雨后春笋,精彩纷呈.版本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北大中文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编著的"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版",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粤教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版".另外,还有由王荣生、倪文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的"沪教试编本"等.  相似文献   

9.
<南方周末>曾以<"差等生"就无权上课>为题对安徽省宿州二中初二(1)班班主任张影辱骂、体罚"差等生",并逼其退学、转学一事进行了报道(见<南方周末>2003年12月11日A9版).此类事件在当今绝非仅有,并不像张颖的年级部主任赵士礼所言"是个人行为,与学校的管理毫无关系,完全是个偶然现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因果链条,我们要对"张颖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以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0.
1949年后我国共有四套高中地理教科书,分别是1952年~1958年使用的<外国经济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人教版)、1982年~1997年使用的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下册(人教版)、2000年后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下册(人教版)(有些地方在1997年开始试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下册(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为了方便,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把1982年~1997年使用的教科书简称"人教版旧教材",2000年之后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简称"人教版新教材",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简称"地图版教材".  相似文献   

11.
说"负翁"     
近两年,报刊上频频出现"负翁"一词.例如:<"负翁"现象值得三思>(<企业研究>2003年15期)<超前消费,托出城市新"负翁">(<四川统一战线>2003年12期)、<吝啬富翁与慷慨负翁>(<商业文化>2005年1期)、<透析大学生"负翁"消费意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提前做"负翁"让我婚姻告急>(<科学投资>2005年1期)、<"校园负翁"现象透视>(<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6日教育版).含有或论述这个新词的标题或文章真是数不胜数.笔者通过百度搜索,能找到相关网页约175000篇,可见"负翁"一词在日益走俏,其使用率在持续攀高.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是各受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文中的"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如""且",各个版的高中<语文>都没有注释,笔者所见到的译文大多是照着<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抄.没有见到正确的释译.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年报>2002.1.4第三版<西部生态还能恢复吗>一文开头这样写:"2001年12月9日,一份时间最新、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向公众展示了目前令人堪忧的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这是笔者见到的"令人堪忧"的最近一个用例.类似的表述,像"令人可敬",1997.10.3<报刊文摘>第三版有文章题目为"令人可敬的竺可桢",2002.7.7<扬子晚报>B8版<老人>一文中写道:"国外有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独立得令人可敬,尊严得不容一丝怜悯."至于用来表征形势大好的"令人可喜",就更是时有闻见了.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咱穷哥儿们".<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是错误的.根据该文上下文,结合"无"、"相"的意义,"苟富贵,无相忘"应译为"(假如)有朝一日我富贵了,我不忘记你们".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加了"知书达理"这一词条.其解释是:"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识礼."这里出现一"理"一"礼",显然是编者有意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6.
1.汉语"中"之概念考辨.诚如中哲史家陈荣捷所说:"中"之含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形,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无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国哲学论集>)陈氏所言极是,然未免抽象,如果认真检点起来,则汉语"中"之概念在传统典籍中不外乎如下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18.
"回灯"怎解     
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对"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中的"回灯"注解迥然不同.有的注释为"把灯芯捻大一些",有的注释为"重新掌灯".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注释也是"重新掌灯".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第989页注释为"把已撤了的灯拿回来".陶今雁先生编写的<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又注释为"移灯".  相似文献   

19.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凷)"字,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较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部分做了重要修改,删去了"教师的教学评价",将"学生学习评价"改为"评价方式",明确了课程评价的具体指向;将"评价原则"改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