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匈奴在施用军事高压的同时,也曾经对西域数国推行"和亲"策略。对于汉王朝与西域国家的"和亲",匈奴亦竭力予以破坏。  相似文献   

2.
论匈奴僮仆都尉“领西域”“赋税诸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所谓"赋税",应体现制度化经济关系"。赋税诸国"的征收内容,除畜产、农产外,亦包括矿产、手工业制品和其他物产。匈奴向"乌桓民"征收"皮布税"的情形,可以在讨论匈奴于西域"赋税诸国"时参考。匈奴以此取得经济利益,有地域的限定。可能主要是"匈奴西边日逐王"以及东蒲类王、南犁汙王、呼衍王、伊蠡王等匈奴诸王所统领部族控制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岑参的边塞诗大多描写西域的奇特自然风光,音乐舞蹈,风土人情以及民族间的关系,所有的这些都充满了鲜明的西域情调。古时汉人对西北民族统称为"胡",把西北地区称为"胡  相似文献   

4.
《大唐西域记》是中古到近代过渡时期的重要语料,对研究唐代语法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文章运用穷尽式的统计方法,以《大唐西域记》中全部"故"字用例为考察对象,将语法功能同语体相结合,对本书中的"故"作定量定性的分析,旨在揭示《大唐西域记》中"故"字的语体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西域绘画遗存和晋唐文献为基础,对具有异域色彩的"凹凸花"进行了考辨,认为"凹凸花"即晋唐时期从西域传过来、并经中原改造过的建筑彩绘,它与丝绸之路西端的建筑装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2012年8月19日至26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和新疆师范大学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承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唐代西域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议题主要围绕唐代西域与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文学理论与文学传播研究,典籍整理及文献考订,唐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等五个方面展开,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相似文献   

7.
班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大业。西域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混战局面,出现了一派繁华安定的景象。中断多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西域也成为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汉书·西域传》对休循国和尉头国这两个当时西域临近的小国家的经济形态的描述有明显的"差异":一云"因畜随水草",一云"田畜随水草"。本文对其中的"田畜随水草"进行了辨疑。  相似文献   

9.
班超在中国西域历史上是一个功不可没的伟大人物。因为他的努力,使得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得以恢复并得到加固。在他身上发生的传奇故事传颂至今。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更是妇孺皆知。近代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为素材创作小说,在日本文坛并不罕见。从二战前的中岛敦、武田泰淳到战后出现的井上靖、陈舜臣、宫城谷昌光、冢本青史等作家均以创作中国历史小说著称。班超作为西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本身所具有的传奇色彩,给日本作家提供了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本论以井上靖《异域人》和陈舜臣《不入虎穴》这两篇小说为例,试图从两篇不同的创作时间来分析班超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日本西域历史小说中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5,(3):80-84
七下西洋的郑和享誉海内外,与其同时代的杰出外交家陈诚五使西域,建言"大明王朝应开放与西方诸国的双边贸易",此举既能"消减边关之患",更能"岁增巨赋,收百年之利"。作为明朝的友好使者,陈诚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外交家行为和素质,以及代表明朝向西域各国传达向好亲睦之情,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践行了"亲、诚、惠、容"中国传统外交理念,也为当前"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互联互通丝路精神奠定了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将借2000年版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内容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浅谈解读操作策略。一、圈点动词,剖析含义定行为此处用"讲述"这个动词,体现标准对学习"张骞通西域"的要求是在识记层次的。它在百度词典里解释"把事情和道理讲出来"。在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条目中也正要求"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  相似文献   

12.
"割耳剺面"亦称"截耳剺面",是指一种某类人群通过使用利器割划面部或身体导致流血来完成某种仪式性活动的习俗。其狭义上是指从东汉至隋唐出现在中亚、西域和中国北部诸民族的丧葬习俗,广义上还包括"刺心剖腹"等亚洲和大洋洲出现的类似仪式性活动。本文从有关中国西域"割耳剺面"习俗的考古图像讲起,通过整理分析历史文献,来理清这种习俗在亚洲中东部的传播和嬗变,旨在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内涵,并探讨这种习俗背后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西域地区所产的众多骏马中,以大宛所产汗血马最为著名。直至唐朝,汉武帝获取汗血马的事迹,仍为文人津津乐道。惊人的速度、优美的体形,超常的体力,汗红如血的神秘,是汗血马受唐人喜爱的重要原因。无论如何,汗血马是那种能给人带来无限美感的古老生灵,是勇气和力量的象征。时至今日,汗血马依然在不断引发人们关于汉唐历史、战争、边塞、西域及"丝绸之路"的丰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在水果中,新疆的"哈密瓜"香甜可口,于是有人便想当然地把"密"字写成了"蜜"。其实,"哈密瓜"的得名和甜度无关。据清代傅恒等所撰《西域同文志》记载,哈密是回语"哈勒密勒"的转音。哈勒,义为"瞭望";密勒,是建筑在高墩上的报警台,发现敌情便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和明朝时期喀什噶尔人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拉失德史》中有关塔里木盆地周边古城消亡的民间"历史记忆"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研讨了这些传闻材料的来源、内涵及其西域文化史上的意义。希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边古城消失原因的探索,给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对古代新疆地区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认识有所助益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东汉王朝的“三绝三通”西域,虽然是东汉与北匈奴军事较量的结果,然而其与“羌祸”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河西、湟中、陇右的羌族起义,直接影响了东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羌祸”对东汉王朝“三绝三通”西域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西域与河西、湟中、陇右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骞孙子张猛所处汉元帝时期,南阳社会上正流行兴建画像石墓,是南阳汉画像石墓的发展期。张骞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出使时是三千石级的中郎将,返回后是位列九卿的大行。其后辈肯定熟悉这段历史,将祖辈的丰功伟绩刻在石墓中,以显荣耀,以求护佑,以志纪念,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出土该石的画像石墓墓主,很可能是张骞后裔。我们对这块画像石做出了符合汉使开通西域历史画面的推断,又知道出土地点是张骞的封地——博望侯国,石刻时代是张骞后裔十分活跃的西汉晚期,虽然无法确知那立乘于大使车上的尊者的姓名,但为永久纪念张骞,将这块画像石命名为"张骞通西域"。  相似文献   

18.
宫泽贤治的"西域异闻三部曲"集中体现了作家心目中独特的西域形象:西域既是给予人磨难的"受难之处",又是"人界"与"天界"相融合之处,进而又是能令人领悟真理,接近信仰的"涅槃"之处.而这样一个基于现实而又超脱现实的西域形象体现出作家对佛教坚定的信仰和对西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马智全 《家教指南》2021,(6):136-143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汉朝即以"饶财"的形象为西域所知.汉武帝以来,汉朝通过派遣使者开启了与西域的官方交往,西域诸国随之派出使者到汉朝奉献畜物,汉朝依据献物赐予钱财,贡赐贸易由此成为西域与汉朝交往的重要方式.汉朝为西域使者提供饮食车马接待,派人迎送西域使者,确保其路途安全,以保障贡赐贸易的畅通.贡赐贸易与儒家"来远人"的王道思想有关,政治上表明西域诸国归顺于汉,经济上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物资交流.贡赐贸易是西域与汉朝交流的动力支撑,也是汉代丝绸之路繁荣畅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西域式"凹凸法"是西域样式佛画最基本的技法之一,它虽以古印度晕染法为根基,但同时也是在糅合其他相异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技巧、程式、效果与所谓的"天竺遗法"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在有关"西域绘画"的研究中,应将"天竺遗法"与西域式"凹凸法"予以区分,如此才能更清晰地把握西域样式佛画的风格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