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训俭示康》篇有这样一段文字:“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课文对“鄙其小器”的注释是“孔子看不起他(管仲),批评他器量狭小”。这里“器量”是什么意思呢?查“器量”同“气量”(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再查“气量”词条,则有两个义项:其一,旧指才识和品德的高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三册(必修)《训俭示康》一课有一句“管仲镂簋(guǐ)朱纮(hóng),山节藻棁(zhuō),孔子鄙其小器。”课本将“藻棁”注作“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短柱”,将“小器”注作“器量狭小”,我觉得这两条注释均不妥。“藻”主要有两个义项:①一种水草,即藻类植物。如水藻、海藻。  相似文献   

3.
“三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信》孔子对管仲的批评语中。其后,从战国以至汉代,历史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三归”。汉魏及其以后的学人,纷纷对“三归”作出自己的解说,意见颇为不一。本文试图排比已经掌握的一些资料,作出个人以为尚属可信的解说。《论语·此情》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位平?”曰:“管民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寨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治。管氏而知和,就不知礼!”以上的记载,说管仲“器小”,说管…  相似文献   

4.
进贤为贤     
子贡问孔子:“现在的臣子,谁能算得上贤能呢?”孔子说:“以前,齐国有个鲍叔,郑国有个子皮,都是贤能之士。”子贡说:“难道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孔子说:“能够发现并推荐人才的人,才称得上贤能。我听说鲍叔推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却没有听说管仲、子产推荐了什么人。”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课本注释日:“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并不恰当。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究其原因,是注释者把句中的“约”字解释错了。事实上,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7.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痒”、“序”、“校”的教学内容,已不可考.孔子大概是我国第一个“教育个体户”吧,从史料记载,他首开私人办学之记录,创百代兴学之风,功不可没.一部《论语》,记录了他的教学思想,其中讲思想品德的最多,如孝、悌、忠、信等,但其核心是一个“仁”字,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的内涵,他本人解释甚多,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文革中,“四人帮”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抓住“克己复礼”大批特批,认为孔子是复辟周朝奴隶制的“礼”,这是曲解.其实孔子讲过:“吾道一以贯之.”学生曾参加领神会,对同学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才是“仁”的主要内涵,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例如,当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他还说“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善济沧生,安定天下,就是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忠”.例如,他批评过管仲不节俭,不知礼,但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见息干戈,安天下,休养黎民,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这就是“仁”.他还反对用活人殉葬,即使用木偶、土偶作殉葬品,也深恶痛绝:“始作俑者,其先后乎  相似文献   

8.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基本内涵是以德教化,是“为政以德”的另一种表述。孔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天道方面的根据,与老子无为思想有相近之处,但差异是主要的。“无为而治”过于依赖统治者自身的修养,这是其根本性缺陷。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是否作《春秋》 最先认为孔子作《春秋》的人是孟子。从孟子以后,有不少文人和政治家也认为《春秋》的作者是孔子。然而,到了近代,却受到钱玄同等人的否认。钱玄同的(答顾颉刚先生书》说:“以他老人家(按指孔子)那样的学问才具,似乎不至于做出这样一部不成东西的历史来。”近年来,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著文否认孔子作《春秋》。通过反复阅读《论语等古书,进行译释辨析和独立思考,我也觉得:孔子并非作《春秋》。为了使本拙文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有中学古文程度读者阅读,扩大读者的范围,我在行文中对引用的古文进行译释,并对部分旧译进行辨析。这也是为了还孔子真面目。 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以译为:“周平王的时候,周王室势力衰弱微小,在诸侯之中强的并吞弱的,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开始强大,政事由诸侯的首领决定。”由此可见,东周天子的正统地位遭到否定。东周的这种情况,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也有反映。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可以译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  相似文献   

10.
管仲是彪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就像诸葛亮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都卓有建树,最终却以智慧的化身名垂千古一样,因辅助齐桓公一举而成霸业、留芳百世的管夷吾管仲也在他的辉煌人生中就政治、思想、军事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他杰出的才华,然而,他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却是他的帝王术———执政人才思想。生于孔子之前的管仲,协助齐桓公首霸诸侯,当然有其一整套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包括军事)体系,然而,他的思想在各个版本中的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中几乎没什么重要地位,而他那“谋霸之术”中通篇熠熠闪耀着的执政人才思想却备受重…  相似文献   

11.
张澜,以德行高洁,器量恢宏为世人所乐道。1954年国庆节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见到张澜时,曾当众称赞他说:“表老啊,你很好!你的德很好!你是与日俱进”!张澜的高尚品格中,最为世人罕见的是其清廉寡欲,自奉节俭的精神。张澜为什么会有清廉高风?从对张澜生平事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答案:是良好的家教,催其以俭养廉;是民族灾难、民生水火,命其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度困难的情怀,促其永葆清正廉洁的革命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管子之为仁,至孔子论而论定矣”,而日本江户时期的日尾荆山著《管仲非仁者辨》,对管仲所作所为是仁非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误以为孔子许管仲以仁”“谓孔子许管仲以仁,则非盲则聋”“余以为非仁者,持论固然”等独特的观点,意在让人们知道:功是功,过是过,不能以功代过,从而避免“不问心术之邪正,直以功为仁”的错误思想,其思想与日本江户时期哲学家中认为管仲为大仁大义之派形成了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3.
孔子“温故而知新”是对人认识世界的一种真理性概括,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孔子思想的形成就是他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是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统摄了孔子对待整个传统、对待一切知识形态的态度。他是通过言说“为师”的具体事实来阐发其认识论的一般。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古板的“圣人”,还是一位宽厚的长者?《论语》既有孔子“温、良、恭、俭、让”的记载,也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评价。“厉”和“威”的具体情况怎么样?不容易说清楚,其中一端是孔子也要骂人的。《论语》中记载孔子“骂人”最经典的有三次。其中的骂人话.也成了千古以来比较雅训的“骂人”名言。我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讲究礼制,“华夏”一词本身就有“礼仪文明之邦”的含义,如《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孔子曾这样赞扬管仲的历史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中原地区的民众很可能像其他民族一样“被...  相似文献   

16.
"有教无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化主张,而未必是他从教实践的表述。以孔子的其他言论和孟子、荀子的见解作为参证,对“教”与“诲”进行辨析,藉以说明“以今度古”的不当。  相似文献   

17.
《论语》作为"四书"之一是科举考试的范畴,其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言论成为出题的内容。"一匡天下"是孔子对管仲功劳的评价,也是明代会元唐顺之所作的八股文题目。文中唐顺之肯定了儒家孔子、朱熹关于"仁"的理念,从当时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背景出发,以充分的事例论证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匡正天下取得的卓越贡献。唐顺之对管仲"一匡天下"事功的肯定,对其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引导作用,进而在抗倭攘夷方面功勋卓著,鲜明体现其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首,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仁”学和当今的“明礼诚信”有其相通之处。孔子重视社会的稳定和谐调 ,重视道德修养 ,重视交往中的诚信关系 ,他的“仁”学对今天公民道德建设中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句中的“鄙”字,课本注释为:“鄙,边,这里作动词用。”没有说明是怎么动法。但根据全句的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来看的话,“鄙”似乎应释为“把……当作边邑”,亦即“以……为鄙”,“鄙远”即“以远为鄙”,由此,许多参考书都把此“鄙”看成是意动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