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桃花源的人们,不管男女,穿戴服饰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样。人教社版的《教学参考资料》翻译说:“他们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桃花源人的服饰与外面世人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在一些语文刊物上有好多文章作  相似文献   

2.
彭颖杰 《教育艺术》2002,(11):57-57
近些年来 ,在语文教学中对“讲”有些偏见 ,有的学校干脆规定每节课讲的时间不准超过15分钟。在人们的头脑中 ,“讲”似乎成了“灌”的同义词。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 ,然而 ,实际上教师天天都在讲课 ,不管他是怎样讲 ,点拨也好 ,引导也好 ,启发也好 ,教师总是要开口的 ,或讲的少些、精些 ,或讲的多些杂些 ,总之 ,教师与“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师不是来讲书的 ,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 ,把文言翻成白话 ,把白话翻成另外一种白话的 ,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 ,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 ,容易忽略处给他们…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该备些什么?大纲、学生和教材,狭义的讲是这三方面,广义的且不去说。可是,在打开备课笔记时,我们似乎很少想到要去翻翻教学大纲。“谁高兴去看这个呢?”我们好像都这么想。这其实是个大错误!那本薄薄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际上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宪法”,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得通过它来体现;一册册语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址的争议历来很大,至今没有定论。陈寅恪考证桃花源的原址后认为:桃花源就在北方的弘农,或在上洛。从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历史继承性来看,“弘农”之“桃林”不仅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方,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学。桃花源的文化学意义,不仅显示在远古那神秘的夸父神话和桃花源之间的文化传承上,更在于它对后世文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心理定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址的争议历来很大,至今没有定论。陈寅恪考证桃花源的原址后认为:桃花源就在北方的弘农,或在上洛。从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历史继承性来看,“弘农”之“桃林”不仅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方,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学。桃花源的文化学意义,不仅显示在远古那神秘的夸父神话和桃花源之间的文化传承上,更在于它对后世文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心理定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心的桃花源     
方思圆 《新读写》2009,(6):40-40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没有俗世的纷扰,自给自足。然而,它始终是一个梦幻岛,俗人们都不曾达到。小作者说:“我们找不到桃花源,并不是由于它不存在,而是由于我们失去了一颗承截它的心。”说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中有一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译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译为“男男女女的装束完全和外边一样。”近年来出版的其它有关著作都作了相同或类似的解释。我认为,上述种种解释,仅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非常正确的,但深入一步,就感到完全不合情理。因为桃花源里的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相似文献   

8.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中师语文教学观,那就是:在培养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应当努力侧重培养发挥学生个体的“一技之长”。  我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是从中师语文教学的角度,即是指“努力使中师生在听、说、读、写、教几种能力都获得全面发展提高。”“一技之长”是指这几个方面的部分特长或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长,如有“说”的特长或“写”的特长等。在当前大力探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热潮中,中师语文教学对侧重培养学生个体“学有专长”似乎有些忽视,在思想认识上也似乎有些模糊。我想如果能正…  相似文献   

9.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传统篇目,历年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一文注释中,将“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和教材配套使用,由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中也将“外人”译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翻阅大量资料,发现有许多选有此文的书籍都将“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以为此种译法有些偏妥,若将“外人”译为:“外界神仙”或“外世仙人”之类,就更为合乎情理了。  相似文献   

10.
《想飞的乌龟》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梦想”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乌龟掉下来后会想些什么?学生由己及“人”,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它很难过,有  相似文献   

11.
新概念作文不管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语文教学领域都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事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语文教育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这些事件中有很多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但非常遗憾,似乎绝大部分都让它自产自消、自生自灭了。抓住这些历史“事件”,聚焦于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前身后影,作一种“还原”式的、记传体式的、综合的、透视性的研究,应该是很有意思的。新概念作文,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但前后历时8年,也大致可以看出其作为“历史事件”的端倪了。很多“事件”,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或者说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看待它,我们可以超越许多当下的视角,看得更为清楚些。对新概念作文,现在似乎特别需要“历史”的眼光。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近期讨论的话题有:①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②对言语教学论的反思。③戏剧性:戏剧文学教学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新概念作文不管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语文教学领域都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事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语文教育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这些事件中有很多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但非常遗憾,似乎绝大部分都让它自产自消、自生自灭了。抓住这些历史“事件”,聚焦于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前身后影,作一种“还原”式的、记传体式的、综合的、透视性的研究,应该是很有意思的。新概念作文,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但前后历时8年,也大致可以看出其作为“历史事件”的端倪了。很多“事件”,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或者说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看待它,我们可以超越许多当下的视角,看得更为清楚些。对新概念作文,现在似乎特别需要“历史”的眼光。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近期讨论的话题有:①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②对言语教学论的反思。③戏剧性:戏剧文学教学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教材中注“外人”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就是说,文中三个“外人”,意思一样。若细读课文,就会发现注释欠妥。据三个“外人”出现的语言环境,应该说三个“外人”的内涵和外延,是各不相同的。第一个“外人”,出现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桃花源人是“先世避秦时乱”,经汉、魏至晋已是六百余年,世间沧桑变化,可想而知。况且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此时桃花源中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相似文献   

14.
注重语文教学中讲的作用,并不是要求每节课的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在人们的意识里,“讲”似乎就是“灌”的同义词。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然而,实际上教师每天都在讲课,不管他是怎样讲,点拨也好,引导也好,启发也好,教师总是要开口的,或讲得少些精些,或讲得多些杂些,总之,教师与“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苏版语文第九册《天鹅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老天鹅为了给大家找食,只身飞向天空,不顾个人安危,像一块石头似的撞击冰面。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欣赏Flash画面后,我问:“此时此刻,面对勇敢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一阵沉默后,几只小手怯怯地举了起来。一个孩子说:“我想对他说,‘你真勇敢’。”另一个孩子说:“我想对他说,‘你是一个英雄’。”我表示赞赏。“能不能多说几句,生动、有感情些。”我提示。一只手也没有了。突然,有一只小手果断地举了起来,我连忙有请:“好的,你说!”“老师,天鹅是动物,我们是人,它能听懂我们说的话吗?”…  相似文献   

16.
初游桃花源     
人们都是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桃花源呢?依我看,可以说“桃花源林甲湖南”,妇女节那天,我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著名旅游景点——桃花源。进入桃花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醒目的大字——“仙境”,这两个字写得苍  相似文献   

17.
内容与方法,孰为根本 一节语文课究竟该干些什么?评价一节语文课的切入点和基准是什么?这对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人员来说——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又未必能说得清道得明,在很多人心中恐怕没有明晰的方向。诚然,语文课堂“大道至简”,但是,如果不明其“道”甚至有所偏位,或许就会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相似文献   

18.
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了,今天坐在桌前,细细想来,何为“语文”?说到语文,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就是拼音、汉字、段落、主题、作文。是啊,练习册、试卷扭曲了语文,让美丽的它变得如此可怕,变得干瘦如柴,毫无情趣。其实我认为,语文它涵盖着人类社会的一切辉煌,她的举手投足是令人崇敬的,她丰富的底蕴令人叹服。记得有人说过: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说得真好!我以为语文是气质不凡的一位美人,她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让你去欣赏…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记”是一种固定的文体,“记”中所写的内容,要求应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事。因此,一见到以“记”名篇的文章,人们总认为文中所记必有其人其事,并进而去考证、调查。对本篇所写的武陵桃花源,唐代舒元舆在《桃花画记》中说:“桃花源,即武陵之源,分灵洞...  相似文献   

20.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李乐微笔下的“空中楼阁”,是自己理想的栖身之所,它建在陶潜的“桃花源”里,坐落在山脊之上,是绿树掩映下的“青青美庐”,是花团簇拥下的“飘香雅舍”,是虚无缥缈的“蓬莱仙阁”。就是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家园里,李乐薇把疲惫的心灵安放,从此心灵不再流浪,并执陶潜之手,独善其身建设精神家园。一、“理想家园”表现了传统士大夫的归隐情结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