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犁小说《荷花淀》的出现,就像从冀中平原上,从水淀里,刮来一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带着诗情画意,使入耳目一新。尤其是小说中简洁、朴素、生动、传神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孙犁的《荷花淀》已经取得了文学经典的地位。这部作品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的传播与流传的事实早已证明了这点,不过,孙犁以及他的《荷花淀》就真的被读者所理解了吗?恐怕未必尽然。贾平凹写道:“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孙犁也是最易被社会误解的作家。”原因就在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40年代,战火纷飞的抗战文坛,一株静美的莲花飘然而出,其清新淡雅令人惊喜莫名。这,就是老作家孙犁创作的小说《荷花淀》(广东版《语文》第三册)。《荷花淀》之美,美在独特的审美情趣,美在“以小见大”的创作视角。作家拿起笔,写战争,远离了刀光剑影,隐去了鼓角争鸣,消解了激烈残酷的战争特质,消解了血与火的冲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故乡》《狂人日记》《断魂枪》及《边城》《受戒》《荷花淀》等小说的教学中,我常会有一种感觉:这类小说的内蕴及语言表现手法与一般小说的差异很大。另外人选课本的中国现当代作家诸如汪曾祺、阿城、史铁生等的作品,也有这种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特征。我认为这些小说非常注重吸收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说《荷花淀》是“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作品语言质朴简明,内涵丰富。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对话,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如果我们从句式的角度作一点分析,不仅可加深对课文语言特色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在记叙文人物对话写作中,学习运用这些句式。一、省略句。人物对话常用省略句《,荷花淀》也不例外。请看课文中的句子: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呢?”“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这段对话,几乎全是省略句。大凡问句省谓语,答句省主语。问者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6.
<正>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荷花淀》是该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荷花淀派”的特色是“诗情画意之美”[1]。选入《荷花淀》的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在“学习提示”中也说:“《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诗情画意。”“诗情画意之美”既是“荷花淀派”作家在美学上的一致追求,也是读者对《荷花淀》的一致印象。问题在于,这种诗情画意是如何与抗战的烽烟融合而不令人有割裂之感的?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此问题。  相似文献   

7.
孙犁小说的语言富于诗意、自然含蓄,常常让人回味无穷。单单语序的运用,就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力。这里我们以《荷花淀》中的几处语言现象为例,欣赏一下孙犁小说的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8.
白春梅 《甘肃教育》2014,(16):97-97
正一、浓郁的人性美、人情美的抒情对人性美的执着,使孙犁把带着生命的温暖的笔端,伸向纯情而微妙,或率真而无邪的少妇心灵。《荷花淀》中妻子送郎上战场的一幕为人所熟知,听到丈夫述说第一个报名参军,正在织席的妻子似被苇眉子划破了手,在嘴里吮了一下,低下头:"你总是很积极。"在别人也许是慷慨悲歌的场面,在这里都化为似水柔情,言外之意甚多。对"人情美"的展示,是孙犁小说的一贯追求。《荷花淀》通过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组织起  相似文献   

9.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孙犁喜欢用散文笔法来写小说,《荷花淀》就是一篇充满着浓浓诗意的小说,有着鲜明的散文美感,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刘晓红 《课外阅读》2011,(8):275-275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前三篇小说分别是:《祝福》《边城》《荷花淀》,无论是三篇文章,还是三位作家,或者是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凡细心的人都会发现,三个主人公都有相似的生活环境——中国农村,又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相似文献   

11.
【名家档案】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薄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相似文献   

12.
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让人百品不厌的经典之作,就像那碧波万顷的荷花淀,清澄、质朴而又广袤、浩荡。其文落笔舒展,叙事跌宕,言情真挚,业已成为那时代、那乡土的永远的积淀。其中荷花淀女人们的对话,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出语浅实而蕴情幽长,细细咀嚼,实在是一种芳沁心脾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同志,是一位擅长塑造普通劳动妇女形象的作家,活跃在他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总是那么聪明、勇敢,光彩动人,惹人喜欢,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翻开孙犁同志的短篇小说兼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一群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就会跳入我们的眼帘:《荷花淀》里  相似文献   

14.
杂花生树     
小容 《八小时以外》2014,(12):117-117
《杂花生树》这本小书,是叶兆言发表在《收获》、《作家》上的部分同类作品的合集:《周氏兄弟》、《阅读吴宓》、《江南女子》等,共九篇文章,都是较长的读书随笔。叶兆言的"陈旧人物"系列尤其深受读者欢迎。他在读吴宓、鲁迅这样"陈旧人物"的时候,与一般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人物都曾在他祖父、父辈生活中出现过——叶兆言出身文化名门,祖父是叶圣陶,父亲叶至诚也是编剧和作家。文化名门之后,书读多了,事看多了,笔下就氤氲起沉静的士子气。写人记事,力求还原历史,往往发人之所不发,言人之所讳言。  相似文献   

15.
程少堂先生的公开课,无论是“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还是“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细读”(以下简称《纪念碑》),都充溢着激情与奔放、阳刚与洒脱,总能让人感觉到他把自己的生命力量融入了课堂,让人仿佛看到他的整个教学过程后面所活跃着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同一个单元的选编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主要是为了展现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内涵,在单元导读当中还特别强调学生掌握纪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体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小二黑结婚》与《荷花淀》两篇小说既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理念,又分别属于不同的小说流派,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构成小说流派风格的一个关键因素,值得对比分析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7.
作品的情节、结构是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的,但怎样布局谋篇,如何处理情节结构,也直接影响着人物性格的展示和主题的表现。因而,不同生活经历的作家,往往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安排情节,结构故事,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孙犁和赵树理在处理情节结构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现以二人的代表作《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为例进行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18.
孙犁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极具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作家。他的《荷花淀》是《白洋淀纪事》中的名篇,也是他的代表作。文章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最初发表在1945年春季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它那鲜明生动的形象。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五十多年过去了,今天重读这篇小说,仍然使人产生一种清新之感。令人仿佛置身于冀中平原。呼吸着白洋淀荷叶荷花的清香,爽人心目,沁人肺腑。  相似文献   

19.
【主题描述】偶然读到当今诗人、散文作家张锐锋的散文《五读》,其中有一篇题为《流血的童话》,作家写道“:我们发现安徒生在讲述一个童话时,最重要的前提是,他降低了自己的高度,敢于弯下腰来和他的接受者处于同一个高度上。他先把自己变成儿童,然后和儿童说话……这样他就可以  相似文献   

20.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出处,导入课文 师:80多年前,也就是1927年的5月,有一位名叫郑振铎的作家乘海轮去欧洲学习和考察。(板书:郑振铎)他在大海上看见了熟悉的小燕子,心情很激动,第二天夜里就写成了一篇文章《海燕》(见郑振铎《欧行日记》)。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是回忆家乡的燕子,后半部分是写大海上的燕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