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军队院校管理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小组会上就告诫全军将士:“军队干部指挥部队,也是管理。”“管理两个字很重要,管理好不好大不一样。”江泽民在主持军委工作时曾指出:“科学管理是兴国之道,也是兴军之道。”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任课教员一方面要把武器装备等“硬件”搞上去,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完善体制编制等“软件”的作用。体制编制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吸纳高科技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领导、指挥和管理效率,优化整个军队的系统功能,实现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胡锦涛同志担任军委主席以来,  相似文献   

2.
舰艇长是舰艇部队军官队伍的主要骨干,是海军高级指挥官生长的基础。舰艇长管理教育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舰艇战斗力的巩固和提高,关系到舰艇部队的“三化”建设。因此,研究和探讨新时期舰艇长管理教育能力的构成,如何培养和提高舰艇长的管理教育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海军舰艇部队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舰艇科学管理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絜矩之道”是原始儒家关于人际行为的重要规范。“忠恕之道”是孔子践仁的基本行为原则,“絜矩之道”是对“忠恕之道”的继承与发展。“忠恕—絜矩之道”的推行,有效维系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因此,对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50多年的奋斗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管理乃治国之道。”作为我国管理工程学界的泰山北斗级人物,汪应洛始终坚持将世界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方法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让科学管理融入工程实践中,运筹捭阖,不只在帷幄之中,也在千里之外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是“道”“术”“学”三者的辩证统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道”,是思政课课程的立德树人之道、理想信念之道、追求真理之道,它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术”,是思政课教师的科研之术、教学之术和课堂艺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学”,是指引导青年学生学理论、学方法、学思维,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本领,是让青年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道”“术”“学”具有内在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的哲学实则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道”之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任何物的存在,故“道”是“无”;但“道”又不是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故“道”为“有”。“道”之作为存在正是这种“无”与“有”的统一,是“无”之“有”,即不是任何事物之存在。由于“道”的存在是“无”,故为无限,是无限之存在,故能包容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道”的这种“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在道的“无”“有”矛盾转化中的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8.
当代影视文化虽然颓靡之风盛行,但也不乏雄浑厚重、载时代之“道”的醒世佳作。这种时代之道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主流意识形态视阈中的“理想之道”,民间意识形态中的“诚朴之道”,媒体学者诠释的传统之道。这些“道”是我们文化的风骨,精神的脊梁,应该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9.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0.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部队管理面临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把握部队管理趋势,努力在“三化”上下功夫;遵循部队管理规律,不断开创管理工作新局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学家、文艺家,他的家庭教育观影响深远.目前在我国比较流行的家庭教育是“三道教育”,即“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本文立足于教育哲学中的家庭教育(三道教育),在详细解读《傅雷家书》的前提下,分别对“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进行了进一步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把“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老子的哲学(即道家)就是对“道”进行系统论证的哲学。老子的“道”的涵义是什么呢?《老子》第十四章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卸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相似文献   

15.
“三位一体”联合育人体系构建是新时代我军人才培养和院校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设计。“院校-部队”联教联训是其应有之义,也是院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分析了联教联训面临的挑战困难。以系统论主要原理为指导,提出了“院校-部队”联教联训的基本原则、实践路径和重点任务,以此助推联教联训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6.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修养是人的思想品行的修养。“道德”作为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但“道”与“德”也有所区别,各有其侧重。“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中的“道”即是人之道,“德”即是人之行,有正确的道路才有端正的德行,可见“道”是“德”的基础,有“道”才有“德”,行德先得修道,要修以下八道。1.修志道。“志道”就是志向、理想和抱负之道。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宏伟的抱负是人生的基础。立成才之志,扬理想之帆,人生才有目标,前进才有方向,学习才有不懈的动力和永无止境的追求。“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古训也是现实。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巨大…  相似文献   

18.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顾名思义,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之道之业;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主义社会之道之业;而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道,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业,解学习和承继人类知识总和之惑。由于教师先于学生而学,他们积累了前人的生活知识,学生必须向老师学习而获得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