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湟汉族婚礼歌是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旨在渲染婚礼喜庆气氛的仪式歌.按其出场的顺序可分为婚礼前的歌、婚礼中的歌及惜别时的歌,其惜别歌主要由交人歌,辞姑娘歌,送客歌,拦门歌,回马歌,道谢歌等组成,在这组惜别歌中,玩具话别时的深沉与哀婉,更有惜别后的珍重与祝福.  相似文献   

2.
河湟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答谢歌主要包括谢舅父歌、谢冰翁歌、谢娘母歌、谢贵人歌、谢厨师歌和谢亲戚歌等,这些歌是随着亲迎日婚礼的每个答谢仪式的出现而出现。从内容层面分析,这些且歌且谣的歌极具文学价值;在具体的婚礼语境中考察,这些亦吟亦白的歌又有很高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3.
河湟汉族婚宴中仪式纷杂,因而伴随各种仪式的婚礼歌也就名目繁多。河湟汉族婚宴中的仪式歌主要包括迎宾歌、安席歌、讨令歌、敬神歌、开席歌、讨酒令歌、开拳歌、开箱歌、冠戴歌、抬针线歌、装箱歌等。从内容层面分析,这些且歌且谣的歌极具文学价值;在具体的婚礼语境中考察,这些亦吟亦白的歌又有很高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今的河湟汉族婚礼中的"冠戴"仪式,与古代冠礼相比,虽简约了许多,但二者在外在形式上有相若的仪规,在深层内质上含相同的寓意,故可断定"冠戴"就是古冠礼的沉淀。除此而外,"冠戴"中"惩治"新郎的习俗实属原始成丁礼中"伤体炼志"的残痕,这为"冠戴"发轫于古冠礼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古人的"冠而婚"思想使冠礼的遗留——"冠戴"内化于婚礼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冠戴"实承冠礼之余风。  相似文献   

5.
广西藤县汉族的哭嫁习俗和《哭嫁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民俗化现象。本是对当地哭嫁习俗的原因、种类、形式、腔调及《哭嫁歌》的内容的描述分析。  相似文献   

6.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是由图腾崇拜、灵魂崇拜发展复合而成.河湟地区各民族广泛流传的始祖神话传说中,折射出了各民族先民祖先崇拜的痕迹.本文拟就河湟地区口传文学中的人形始祖形象及其特征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安史之乱后,河湟地区为吐蕃所侵占,直至唐宣宗朝才收复。百年沦陷期间,唐朝历代君臣并未放弃收复失地的努力。只是限于国力未能如愿。唐宣宗朝张议潮沙州起义成功,并相继收复河湟其他数州,标志着河湟故地正式回归唐朝版图。  相似文献   

8.
河湟地区是西北边防要塞和交通要道,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原封建王朝的重视和经营以及不断的开发,青海地区的发展以河湟地区为中心。近代以后,在战争的迫使下,国民政府调整政策。同时受西方经济、文化、思想等影响,河湟地区开始走向近代化。反映在河湟地区社会生活方面,就是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物质生活方式和教育、文化娱乐方式等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同时也反映在民主、平等、法制、国家观念等思想意识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河湟"花儿"作为一种在劳动群众中产生,并在劳动群众中流传和发展的音乐形式,有着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和稀有瑰宝。现通过分析其中的程式套语,挖掘出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魅力,从而对更加深入地研究它提供更为立体的认识作用。探悉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花儿"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歌者提供记忆上的便利,使"表演中的创作"和歌者在瞬间内唱出妙语连珠的词句成为可能的根本原因。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这种民歌,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对河湟地区这些不同民族的大同小异的"花儿"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我们解读西部文化的多元整合现象也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认识作用,有利于推动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向心整合。  相似文献   

10.
河湟穆斯林自形成至今已有好几个世纪,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教育的发展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各种影响,在适应现代学校教育上表现出了许多的不适应。本文通过对河湟穆斯林四个民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变河湟穆斯林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汉水民歌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产生于商周时期,在流传过程中又接受了三秦、湖广民歌的影响.汉水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四类.劳动歌包括劳动号子与山歌两种;生活歌包括控诉阶级压迫、反抗黑暗社会、揭露封建礼教三种;情歌中既有倾诉热烈情意的,又有赞美情人优秀品质的,还有反映劳动与爱情密切关系的等等;仪式歌良莠交杂,精华与糟粕并存.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艺诗法的技巧层面。在实际创作中,韩诗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渊源,是黄庭坚进一步学杜的艺术中介。黄之学韩堪称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以文为诗"是韩、黄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关的中心线索。中国古典诗歌"变唐入宋"的大转关始于杜甫、韩愈而成于苏轼、黄庭坚。  相似文献   

13.
衬词作为民歌语言的一部分,加强了歌词语言的民间性、地方性,增强了音乐语言的表现性。昭通汉族民歌衬词的特点体现了这两方面的内涵。在歌曲创作中,恰当地运用衬词,会使作品的色彩大增。  相似文献   

14.
杨乐平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6):84-85,95
"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救亡歌曲"成为歌曲创作的主题,贺绿汀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本文着重对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风格作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黄自及其"四大弟子"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刘雪庵的艺术歌曲创作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的一个辉煌时期,"四大弟子"在继承了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具有追求技巧的准确精炼及较高的艺术性普遍特征,同时又分别具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及个性.  相似文献   

16.
汉语的语音特点,决定了汉族人名的很多特点。本文从语音的诸多不同角度对天津市当代汉族人名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不同年代当地汉族人名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汉代人名中有大量反映长寿、长生观念的用语,而且其时代集中在西汉武昭宣三朝。这反映了神仙信仰的社会影响在武昭宣时期发展到顶峰,此后逐渐衰落。神仙信仰在汉代的盛衰有着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把个人悲剧深化为时代悲剧;塑造了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把抒情诗的手法运用到戏剧中,使《汉宫秋》具有诗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石是反映汉代社会状况的活化石,集合了汉代丰富的思想文化.通过对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基的墓室建构、画像石内容的解读,寻求汉代黄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肯定人的地住及作用,"与物推移"、虚幻与科学相结合的自然现特征时汉代画像石墓建造的影响.尝试建造汉代思潮与汉画像石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文物研究中哲擘、关擘与考古学相综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