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困境亟待解决。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中唯科学的现象,强调多元、流动、生活,提倡批判。后现代主义重视多元和差异,推崇对话。这些都为解决德育的当前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后现代的视野下看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德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建校暨生活教育运动80周年,2007年3月14日,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和南京晓庄学院联合主办了"陶行知与当代教育"高层论坛,来自国内14个省市以及新加坡的陶研学者共80余人,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教育创新思想、教育管理思想以及陶行知的信仰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道德生成的本源在于文化深层结构中对人生命价值的理解。藏区道德教育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厘清人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思想;启发人的平等意识。藏区道德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和藏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功用,遵循“民族独享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人类共享文化”的逻辑思路实施课程建设;促进文化交融,搭建藏、汉以及中华各民族相互理解各自生命价值的平台,建设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由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七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讨会,于2010年12月3-6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文化被视为是一种消费文化,表现为生产符号和影像的文化工业的兴盛,也带来当代德育的转向。构建身份认同和消费时的情感满足,是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消费文化导致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享乐主义倾向、异化倾向和网购时的非理性主义等。因此,高校消费德育的实现可以采取以下路径:激发道德主体自觉性,对抗物的异化;树立道德情感意识,增加身份认同感;培养道德批判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1日,由本刊和中央电大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四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研讨活动在京举行,主题是"中外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着重探讨中国远程教育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国际远程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中国特色远程教育.谈松华、张伟远、丁兴富、高利明、刘英、严冰、陈丽、张少刚、单丛凯、陈庚、钱辉镜、尹伟中等在研讨会上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国家和民族明进步的标志,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必须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为冰等大事来抓,使之落到实处,达到理想效果,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中的许多精华,为我们今天做到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理论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改造力量。网络文化的到来,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在目标上、方式方法上都有所变革,网络素养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道德决断力、道德欲求已然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面对空巢家庭不断增加、代际关系出现危机和孝亲关系淡化的现实,重新发掘孝文化的积极成份,探求其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建构当代中国新型孝文化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虽然女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仍然对我国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尊重与珍惜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一种有利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与条件,更新观念,让女性能真正平等的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文化德育视野下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步入教育实践,它以回归基础的形式,强调通过对教育对象存在与发展所必须依藉的基本知识与价值的教育,为教育对象面对复杂多样性、迅速变幻的现实生活世界提供动力和支撑力;它以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图求处于日益工具化、技术化的社会背景之下的教育对象生成于日益工具化、技术化的外在世界相对应的内在价值意义世界,图求教育对象人格整体性的发展。[1]文化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其内涵与通识教育有共同的目标,即首先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文化德育”突破原来就…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1月28日,"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等近300人与会.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重视德育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卓有成效地抓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可以确保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也是张扬大学生个性、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在分析高校当前德育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论述目前高校德育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提出文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德育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德育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当代审美文化被实用主义哲学思潮所驱动,呈现出具有浓厚商业气息的消费化、娱遣化、包装化、快餐化、广告化、媚俗化等特征。如果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中介理论来审视,便发现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社会经济规律的必然,是文艺生产适应并满足文艺消费市场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创作的主体可以放弃主观能动向文艺消费市场投降,相反文艺家应通过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力去引导市场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2年6月7日至9日,“高校第四次邓小平教育理论研讨会”在西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西南师范大学和四川省广安市委共同主办。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20余所高校的代表共5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会学者在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广泛探讨和深入阐发。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与会学者…  相似文献   

17.
2006年5月20-21日,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讨会暨《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座谈会的除了宣传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出版界部分领导和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珠海、合肥、杭州、成都、曲阜等地的20多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华中科技大学受教育部社政司委托,于2005年9月28-29日举办了首届“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教育部领导社政司袁振国副司长、张东刚处长莅临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9.
C、中国大成德育整体化中更突显个体化特色的多落点教育原则——德育要进行整体化目标的培养.更要重视个体化目标可行性的多元教育:教育什么时候也不能搞机械化生产“一刀切”的单一目标教学。因为人的多元特征随着人的成长,随着接受多元的教育,人的“性相近、习相远”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急需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并寻求出路。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可以反思出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分离、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规范教化与德性培育相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相分离,在此基础上,可以认清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方法、内容、形式等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