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朕尝宝以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古今伟人之所以成就伟业,除其具有坚韧不拔之志,必具有其超人之术。唐太宗以“三镜”之宝成就其“贞观之治”盛世。  相似文献   

2.
吕蒙正拒贿     
吕文穆公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纵容言之,公笑言:“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解决唐代文学史上悬案而作。首先指出《补江总白猿传》云故事发生于“梁大同末”,此时欧阳纥不足8岁,所谓白猿“窃”其妻生子,纯属捏造。接着,从政治上分析,唐高祖亲信欧阳询,虽有忌之者,不敢公开撰文诬谤;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亲信虞世南,用不着对欧阳询诬谤。从书法上分析,初唐书家,虽欧虞并称,由于太宗崇拜王羲之,虞世南为王羲之嫡派,故太宗尤重之。虞死欧在,太宗不以欧侍书,而以虞派之褚遂良侍书,可见太宗之倾向。褚遂良为巩固其地位,欲打倒欧阳询,特授意手下轻薄文人作《白猿传》以诬谤之。写作时间在虞卒后,欧卒前。文章最后,从褚之为人,贞观风气,提出《白猿传》出于褚手下文人之旁证。这一悬案遂得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4.
北宋太祖与太宗之间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显得与早已确定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极为不符,而历史记载的含糊其辞遂使之以“独影斧声”的历史传说而成为千古之谜。本文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挖掘和整理,结合合乎逻辑与情理的推断,试图揭开它的谜底。  相似文献   

5.
太宗即位考     
宋僧释文莹<湘山野录>(以下简称<湘录>)记载太宗即位之事,留下"斧声烛影"之谜,南宋李焘引入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遂启千古之论端.太祖究竟因何而死?太宗是否有弑兄的嫌疑?太宗即位是否为合法继承?对此,宋代官修国史、实录均讳莫如深,遂使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笔者结合宋代史料,对以上问题略加考证,或有失之粗陋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7.
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元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相似文献   

8.
6/76太宗《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云,“相州都督魏王泰、齐州都督齐王裕、益州都督蜀王愔”。按《旧书》卷76,濮王泰,太宗第四子,贞观十年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庶人祐”,太宗第五子,贞观十年封齐王,授齐州都督。蜀王愔,太宗第六子,贞观十年封蜀王,转益州都督(《新书》卷80略同)。则《诏》中之“齐王裕”,当为“齐王祐”之误。  相似文献   

9.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台岭”“猎于广成泽”“幸明德宫”“猎于济源麦山”,兴建宫室、游逸田猎,颇有骄奢忘本之势。  相似文献   

10.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11.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12.
<正>【导读】魏征,你曾对太宗说: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太宗评价你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东游记     
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岁在已已,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忽一日,太宗升殿,聚集文武众官。朝拜礼毕,有魏徵丞相出班奏道:“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宁静,只是‘因特网’一物发展异常迅速,致使民间信息爆炸。臣以为应依古法,选玄奘法师前往西方取经,化解世人困惑。“太宗道:“贤卿所奏有理。”次日,玄奘晋见,唐王赐号“三藏”,自往西天取经。  相似文献   

14.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jù)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改写)【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相似文献   

15.
唐代政治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文中围绕“居安思危”所阐发的“十思”更是警深策远,发人省戒。但“十思”之论毕竟朝代久远,且惟太宗皇帝是谏,故今世人读之,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否则,断章取义、直搬照用必有害于立身行事。下面笔者就“十思”结合现实再思之。  相似文献   

16.
唐初的“贞观之治”,历来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这个盛世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能从历代王朝的覆亡中,吸取有益的教训。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份对这一历史教训所作的可贵总结,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7.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全文以“思国安”必积德义始,具体阐释“十思”的内涵,“十思”言简意赅,可以概括为戒奢止战、选贤任能、立信崇礼、慎始敬终四大治国理政智慧,为太宗勾勒出一幅文武争驰、不言而化的盛世图景,透过“十思”,我们能感受到魏征为人臣者的治国智慧和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8.
唐王游冥府的故事一如鲁迅先生所言:“太宗之梦,唐人已言,张鷟《朝野佥载》云:‘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判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送迎引导出。’又有俗文,亦记斯事,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鲁迅全集》第九卷,157页)所谓残卷,即变文《唐太宗入冥记》。据鲁迅先生考证,亦出自唐人手。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人们熟知他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同时也知晓他的“庆历新政”,和他的抵御西夏进犯的功绩,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段与大臣吕夷简“将相和”的美谈吧。景佑三年,范任职开封府尹,目睹掌朝政大权的吕夷简任人不分愚贤,有误国政,遂上《百官图》以斥,並建议仁宗“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结果触怒了吕夷简。吕出身名门,伯父吕蒙正为太宗、真宗三朝宰相,本人历任地方官亦有政绩。刘太  相似文献   

20.
姚家祥先生在《语文高考复习点睛》(见本刊2002年第3期)“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段中,强调“字字句句有着落,不可有遗漏”的原则,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他所拟的第二道阅读翻译题目的“参考答案”似有一些疏误,现商榷如下。 1.太宗指示(王圭)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太宗把美人指给王(王圭)看,并说:‘庐江王不守为王之道,我如同杀贼似的杀了他,并取用了他的妻室。’” 按,上述答案有误,其误有三:(1)“把美人指给王(王圭)看”,现代汉语无“把……人指给……看”的表达方式。应译作:太宗指了指美人对王(王圭)说;(2)姚先生把“贼杀其夫而纳其室”的主语搞错了。其主语不应是“我”(太宗),而应是承上省的主语“庐江王”,下文“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都是对庐江王的指斥。(3)把“贼杀其夫”译作“如同杀贼似的杀了他”,大误。古汉语中的“贼”和现代汉语中的“贼”有很大的不同。“贼”有五个义项: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