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昭君诗大多体制短小,只是截取昭君生活的一个片段,表现内容比较单一,主题比较集中。而程敏政的《明妃曲》则明显不同,篇幅的加长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容量,勾画了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塑造了一个"多情自得"的昭君形象。同时,程敏政的《明妃曲》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性同时存在,给研究者的解读带来困惑。这种矛盾性与作者理学家的身份不无关系,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昭君出塞故事闻名中日,但因所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情节各有出入。井上靖的同一题材小说《明妃曲》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中国史书或文学作品的昭君形象。本文将阐明井上靖笔下的昭君形象,并结合相关社会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古代咏昭君诗有数百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之作。李白《王昭君》,杜甫《咏怀古迹》,自居易《青冢》,王安石《明妃曲》,马致远《汉宫秋》,均为传世名篇。综观众家诗作,有的抒发情怀,或言昭君怨,或言  相似文献   

4.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借咏叹昭君来寄寓诗人的同情。诗开头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用一个“赴”字写出丛聚在三峡一带的山岭势若奔驰的生动姿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咏昭君诗词,至革新派代表王安石处,有了新亮点。一是为毛延寿翻案,把讽刺矛头指向封建帝王;二是借昭君故事寄托自己人生失意,即:怀才不遇;三是倡导"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情感追求。王诗《明妃曲》引发文坛或唱和或批判之论争。宋诗之出新处有三:一是主题深化;二是主题的拓展;三是艺术手法的翻新。  相似文献   

6.
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诗句。诗中的“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昌县东南、宜都县西北,泛指绵亘在现在鄂西北一带的荆山。诗中的“明妃”,即昭君,姓王名嫱,晋代避司马昭之讳,改称之为明妃。汉元帝时,王嫱因才貌出众,被选入宫,成为宫女。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愿与汉室永结友好。元帝决定许嫁王嫱,以结束边疆上的战争。昭君和亲,对改善民族关系,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昭君诗话     
王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昭”为“明”),汉元帝时南郡秭归人。昭君出塞,千古美谈,历朝历代歌咏昭君的诗就有600多首。哀怨型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西晋石崇《王明君辞》写道: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躯已抗旌。仆御涕流漓,辕马为悲鸣。舒心型白居易在《王昭君》一诗里作了另外一种描述: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里看不到昭…  相似文献   

8.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一共有五首,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此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小说《明妃曲》是在中国史传文学、民间传说及一些文人创作的王昭君故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作品从当代意识出发,颠覆了文学传统及史实中王昭君的形象,赋予其时代意义,从而塑造出一个追求爱情、追求个人幸福的新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承文本性探讨《明妃曲》的叙事策略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杜甫作诗,字斟句酌,呕心沥血,力求做到字字精准,句句传神,写于晚年的《咏怀古迹》(其三)就是琢字炼语、惨淡经营的典范之作。全诗咏叹昭君怨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何从表现?诗中有几个关键词,尤其值得品味,笔者备教此诗时,着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实、创作背景和诗人抒发的情感内核来品词论语,体味咀  相似文献   

11.
闵泽平 《天中学刊》2004,19(1):77-82
王安石的《明妃曲》力图概括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传达一种务实的生活哲理,表达一种深刻的人生见解,它主要昭示了一种不落俗套的翻案精神。这可以从宋人对《明妃曲》的庚和之作及续作中得到印证。过去人们借此批判王安石“背君父之恩”,今天人们阐发其间的爱国情绪,都是对《明妃曲》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朋星 《山东教育》2020,(1):111-11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的一句,咏王昭君出塞之事。千百年来,无论诗文、绘画、戏剧、雕塑,只要涉及昭君出塞、昭君远嫁的题材,十有八九要出现琵琶。有昭君则有琵琶,提到琵琶则联想到昭君,昭君与琵琶形影难离,已成为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13.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不同人的心目中,王昭君是不同的:“历史的昭君”在向我们微笑——深明大义;而“文学的昭君”似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在宋仁宗嘉事占四年(1059)写下两首《明妃曲》,当时引起轰动,名家纷纷唱和。但后代聚讼纷纭,至今争论不休。围绕王安石诗的争论,决不仅仅是两首小诗的解读和评价问题,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历史、文学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王诗在思想上高人一筹,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具有独特价值:从为毛延寿翻案入手,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封建帝王;寄托人生失意的悲哀,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大胆举起“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旗帜,揭示了昭君独立的人格;表现出对人间真挚感情的炽烈追求。既尊重历史,又大胆创新,这才是王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甄静 《现代语文》2010,(4):34-36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首见于《汉书》记载。后昭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情节不断增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在历代昭君戏中,以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最为著名,《汉宫秋》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和戎记》继承了《汉宫秋》的故事情节而又有所发展。二剧各有特色,均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论元代诗人的昭君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君出塞的故事对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梳理了昭君故事发生发展的历程的同时,着重对元代诗人的昭君诗的丰富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元代的昭君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借古讽今,借昭君胸怀,浇自己的块垒,正是元代歌咏昭君诗歌独到、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7.
昭君故事历来著名,从《汉书》记载到元杂剧《汉宫秋》,昭君题材作品从简单史实演绎成通俗叙事文学,唐代《王昭君变文》是此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从文学史角度分析《王昭君变文》对前代的继承创新和对后代的影响,可明确《王昭君变文》在昭君故事流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咏怀古迹(之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②尚有村。一去紫台③连朔漠④,独留青冢⑤向黄昏。画图省识⑥春风面,环珮⑦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⑧,分明怨恨曲中论。注释①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②明妃:即王昭君。昭君是字,名王嫱,汉元帝时宫人,后出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最后死于匈奴。晋人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昭君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传户诵,妇孺皆知。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小说和戏曲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据笔者所知,现存的古代昭君戏共有六部,分别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明代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和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清代尤侗的杂剧《吊琵琶》、薛旦的杂剧《昭君梦》和周  相似文献   

20.
《汉宫秋》原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汉代昭君和亲的故事,但作出于反抗民族压迫的目的,把情节做了较大改动,用以借古讽今,歌颂热爱祖国,不肯屈辱的高尚气节。其中第三折描写汉元帝在灞桥与昭君告别。第九至十一曲([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为汉元帝所唱,也是第三折的中心唱段,准确细腻地刻丽了汉元帝的心理活动,同时展现了一幅凄清美丽的昭君出塞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