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惠爱 《中学文科》2009,(13):59-59
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人才的业务素质集中体现在信息交流与思想沟通的能力上。新闻写作课作为重要的基础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新闻的英文News就是由north、east、west、south四个词第一个字母组成,意思是“四面八方消息的集合”。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先进,更应该在培养学生判断、处理信息,表达、传递信息上下工夫。有鉴于此,我在新闻写作教学中作了以下三点尝试。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21,(6):130-133
智媒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传播行业受到广泛关注。面对信息的爆炸性输出,传统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和传播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当前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在技术赋能下产生了多种信息分发平台。平台的诞生与信息的传播形式的改变令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如何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所需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智媒时代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和当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3.
写作能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专业型技能,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写作能力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例如在新闻传播宣传、广告文案策划、企业商务谈判等众多行业领域内都需要大量的专业型写作人才。因此,从小培养个人的写作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等职业学校在语文教学的写作训练中存在一些问题缺陷,本文将针对这些缺陷探讨如何改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课程。  相似文献   

4.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是我国积极构建传播体系,大力加强国内国外传播能力的重要环节。英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中的专业化和通识化两种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新闻人才提供了参考。我国的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在突出外语教育、强调专业化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语言与文化、跨文化身份以及传媒教育的人文基础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是信息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带来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异变、新闻理念的革新,而且也对新闻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媒介融合趋势对新闻人才转型要求的角度出发,探讨新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从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整合等方面,探讨"实践性强""博学强识"的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才供给与社会、行业需求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院校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行业一线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极为缺乏。怎样正确认识艺术院校卓越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怎样正确理解新时代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紧缺的内在原因,怎样挖掘"互联网+"时代新闻产业变局下传播人才培养方式的新经验,怎样面向国际化视野拓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这些都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认真思考并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浅谈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及其语言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播在现代传媒中仍然拥有它的一席之地,广播新闻的传播仍然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由于广播是以无线电波、以电子技术为传输手段来传递声音、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决定了广播新闻具有快、广、短、真等特点和长处,这也就决定了广播新闻在写作中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新闻文体写作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从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学生专业技能素质较差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完善培养体系,优化培养目标;增强企业融合,培养专业师资;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专业技能,以期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通识教育改革《新闻采写》课程,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创造精神和健全人格的记者,应该结合新闻业务实践,在新闻采访环节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在新闻写作环节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在专业新闻采写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挖掘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县级电视台,同样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的重大责任。目前我国最基层的电视传播系统,由于受到覆盖面、资金、技术及人才的种种条件限制,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窘况:往往是记者满腔热情忙得够呛,观众无动于衷不买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融媒时代”必然呼唤新闻传播的融通性人才,文章阐述了多媒体数字传播多种形态以及“融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情状,指出在坚守新闻传播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提出一些看法:跨媒体的课程体系、促进评估体系的创新、跨学科培养新闻人才等。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新闻写作在报道事实、传播信息、表达新闻价值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从中西新闻思维观、价值观、人格观、道德观、职业观、表现观等方面阐释中西新闻写作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可为中西新闻写作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种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愈来愈高,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性愈来愈突出。这就要求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从教学模式、练习方法、系统理论提升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的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广西战略的内在要求。新媒体的发展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也对高职新闻传播类专业如何培养能够服务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课题。广西高职新闻传播类专业服务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创新,应构建新闻传播类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借助校园文化产业开展专业教学实践,同时突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特色。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是蓬勃发展的传媒专业与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日趋狭窄形成了一对矛盾,社会各界要求改进新闻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专业开设广告学课程意义的探讨,说明新闻传播专业开设广告学课程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策划人才、媒体经营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拓宽传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世界上科教兴国较早的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信息灵通。作为制作、传播、储存信息载体的写作,格外受到社会重视。 写作,在美国培养高等科学技术人才的理工院校的整个学科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能。写作不仅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也设硕士、博士学位,地位也相当高。 多年来,写作学科与写作教学,随着美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中,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对我们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快速获取最新信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的特征。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的上述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些新的明显变化: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利用搜索引擎寻找阅读内容。为此,网络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即精心写作新闻标题、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主体要想方设法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灵活安排新闻背景、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中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德育模式是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从“正”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理念出发,构建起涵盖守正、担当、情怀、正直、规矩五个方面的“正”型德育模式,是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黄进  杨琨  李勇 《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27-129
校地共建新闻学院,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新闻教育、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应有之义。成都学院通过与成都市委宣传部共同建设新闻学院,联合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从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学业教育、继续教育、提高教育,有效实现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起到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应重在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村 《教育探索》2006,(3):13-14
新闻传播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重在实践。但我们的一些新闻院校在教学中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一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从书本到书本;二是没有用丰富多彩的案例进行教学,只是理论加例子,老师满堂灌,学生讨论少;三是“快餐”教育多, 缺乏对学生进行认识、选择、发现、应对新闻能力的培养;四是一些新闻传播院校很少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实践,新闻写作课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等等。这些,必定导致我们的毕业生先天不足,无法跟上新闻快速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就业无门。那么,新闻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北京青年报》总编辑张延平认为,“新闻单位需要既能跑动,又有学问的人才”,需要“既会管版,又会管人的人才”,需要“既懂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