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实情况分析高职高专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转变的重要性;进一步阐明了转变教育观念与转变教育行为的关系;分析了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和如何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创造各种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了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含义、类型,分析了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分离的原因、以及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因素基础上,侧重从转化的路径模式、途径方式和干预策略等三个维度,提出了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有效转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了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含义、类型,分析了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分离的原因,以及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因素基础上,侧重从转化的路径模式、途径方式和干预策略等三个维度,提出了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有效转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师教育行为改善的前提.但教育变革中出现的问题仅抱怨教师是不公平的。本文从文化视角分析,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社会文化传承的结果;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新旧文化融合的过程:首先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现代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功能需要。其次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历史的延续过程。再次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社会文化适应与教师个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应然路径是构建适宜变革生存与繁荣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直接实施者。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新课改的实际成效,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心任务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及师资培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或者说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对教师而言,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有指导作用,是教育行为的基础和内在依据;而教育行为不仅是教育观念的体现与应用,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理解与内化。教育观念只有转化为教育行为,才可能作用于青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教育…  相似文献   

7.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但当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显示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艰巨性。原因之一是教师的隐性教育观念造成认知和行为监控的误区。要更新教师的隐性教育观念,需要教师把自己的言行作为研究对象,增强自我觉察的意识和敏感度,通过对话使内隐观念清晰化,并加以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心任务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及师资培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或者说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对教师而言,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有指导作用,是教育行为的基础和内在依据;而教育行为不仅是教育观念的体现与应用,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理解与内化。教育观念只有转化为教育行为,才可能作用于青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教育…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性格化的教育经验,教育经验与教育需要是其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教育经验性格化的过程,教师对具体教育行为方式的价值评价是其形成的关键环节。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必须合理引导教师的教育需要,重建教师的教育经验系统,并合理引导教师的教育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存在一些困难 ,其原因之一是具有基础地位与强势作用的教师隐性教育观念造成的认知与行为监控的盲点。更新教师隐性教育观念 ,需要教师把自己的言行作为研究对象 ,提高自我觉察的敏感性 ,并用语言表达使内隐的教育观念清晰化 ,进而对其进行梳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1.
情绪对于体育教学有很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的情绪调节、控制在适宜水平上,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师自身的情绪状态,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思想、业务修养,以饱满的情绪对待教学。  相似文献   

12.
Educational theorists working within the tradition of Jacques Derrida and Emmanuel Levinas’s thought, posit teaching to be a site of implied ethics, that is, a realm in which non-violent or less violent relations to the other are possible. Derrida links ethics to the realm of friendship, enabling one to understand teaching as a site of the ethics of friendship. I clarify how friendship, as a re-metaphorization of differance, opens us up to a conception of teaching that provides a counterpoint to the current discourse of ‘effective’ teaching. I draw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erridean conception of friendship for the educator in his or her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towards teaching and attempt to show that friendship points the educator towards an orientation that enables a ‘fine tuning’ and opening up of one’s sense of oblig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o one’s students in ways that cannot be circumscribed to current or institutionally sanctioned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activity of teaching, especially as it is often envisioned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Pedagogy Without Humanism: Foucault and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ducation is commonly understood 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ducator, who already is a subject, and the child, who has to become a subject by means of the pedag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educator. Postmodernism has seriously challenged the common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ubjectivity. The question therefore is what his challenge entail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In this paper this question is taken up in the context of a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s manipulation and education as communi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manipulative concep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ubjectivity, as is the critique leveled against the communicative concept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ubjectivity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a communicativ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Foucault's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and subversion of 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man i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Although Foucault's work points into the direction of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rimacy of the intersubjective - and in this sense supports a communicativ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 his deconstruction also makes clear that intersubjectivity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a new deep truth about man. This means that pedagogy has to do without humanism.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such a pedagogy without humanism.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构建教师的教育信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在其人生信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其在教育教学交互作用中的行为的反思批判、建构并被始终坚信、敬奉和践行的个性化的实践知识体系。以人为本,构建教师的教育信念,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的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生物学教学实践,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生物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由专业知识素养、技能素养、敬业素养、创造素养和艺术素养等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目前,探讨生物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是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科学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性格养成、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多早教机构的出现,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成为社会的热点。内蒙古偏远地区的早教机构良莠不齐,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研究,很多家长对早期教育认识不够,早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探讨如何解决早期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大学遗产教育中,数字化成为一种新工具,包括它的理念和产品。建立钟敬文工作站,以钟敬文的民俗学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化的方法,贮存、研究和传播钟敬文的学术文化成就,传承大学名师遗产,辅助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展示中国民俗学者参与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建设的丰硕成果、民俗学学科点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成果等,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没有数字化,要完成这样庞大的方案,只是纸上谈兵;但在数字整合之后,这一方案已具有可操作性,数字化也因此可以被纳入现代民俗学的知识体系中,成为现代大学名师遗产的理念构成,同时成为民俗学的社会公共教育产品。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教育家型校长。而拥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个性化的办学思想是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特征。本文主要围绕中学校长"凝炼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必要性、理念的内涵、以及如何提炼教育理念和形成办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电子书包是一种信息技术和教育应用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而构建的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综合服务系统。它的应用会促使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发生本质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的转变。当前对电子书包系统的构建大多采用"学习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模式,不符合我国强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课内整合模式"教育理念。在电子书包示范应用与推进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数字教科书上线,而应并行推进数字化教材及相关资源标准体系的研制、内容和服务平台的研发,以及电子书包课堂教学互动软件的开发,解决应用数字教科书进行教和学过程的信息双向传输问题。这就需要对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建立符合电子书包应用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行为模式。在上海市闵行中学电子书包项目试行中初步证实:电子书包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成绩;自主研发的电子书包课堂教学互动软件虽然较好地支持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播放情境、提问情境和点评情境,但对分析情境与协作情境的支持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本章论述了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实现能力本位培养目标,详细介绍了课程改革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