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国古代受风水文化背景影响的山水画家多少会有这样的潜意识:在经营位置中寻找最吉祥的表达,这样看来,布局章法中的“龙脉”也许是他们注定的选择。本文遵循从黄公望到董其昌再到王原祁的谱系脉络,在对三者作品的排序、比对中,寻找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轨迹,并认为中国古代画论中“龙脉”说的提出,是王原祁时代对布局章法的总结,此词在这一时期与风水的关联淡化了、减弱了,更多的指向绘画作品中的气势及整体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寻找最佳章法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王原祁者,多专注于其在中国画史之突出成就,而忽视其政绩,尤其忽视其“令任县”时之政绩。王原祁出任任县知县后,抗洪救灾,为民请命;修志缉盗,移风易俗;士民因感戴而为其建立生祠。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在传承方面,素有浓厚的"崇古"倾向与"原典情结",反映在绘画上,中国文人历来强调"无一笔无来历","临仿"遂成为"崇古"的最佳方式之一.对于古代绘画史上的"临"、"仿"问题,不能仅从技术层面上着眼,必须从东方民族文化背景的层面上,从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心理定势、思维模式入手,方能洞悉此秘,进而从学理上证明:所谓"临仿",不仅仅是一个笔墨技法的问题,而是一个"技进乎道"的过程.它实际上是画家对客观物象的主动把握与诗化呈现的重要手段,它要求画家必须大胆放弃"客观"再现物象的笨拙努力,充分发挥"临仿"的主动性,以有限的笔墨去容涵无限.一个"临"字,看似被动,实则具有取类归赋的"主动"意向,包含着极大的审美选择和创造自由,也蕴藏着画家对物象的"气"、"韵"的深刻体悟与感应;画家在"临仿"的过程中,忘情体物,"澄怀味象",因物象而"得其天",最终达至"与造化生物之机盖无以异"的境界,此乃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审美取向在绘画实践中的本质体现.倘若将此类冠以"临仿"之名的作品置于中国古代文化术语的模糊性及宽泛性的语境下予以审视,似乎已不能全然以"临仿"之作视之,而是跳出古人窠臼、自出机杼的独创之作.  相似文献   

4.
唐朝成就了一个承前启后、破旧立新、百花齐放的文艺大变革,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可企及的成就。唐代的绘画技法,是以六朝以来的传统技法为基础,吴道子集先人之大成而成线描的百代宗师,而王维开破墨山水之先河成中国山水写意之鼻祖。《辋川图》表现其所居庄园的优美景色,用破墨的方法为自己绘勒出一个远离尘世、超然物外的生存家园,此种倾向可视为逃遁物质的现实而寻求灌注作家自我意识于作品中的方法,它改变了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初会--小儿质疑 2003年,小儿四年级,一日,将语文书递于我面前,让我读《祁黄羊》,并说:"读完告诉我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我扫了一遍,这是个历史故事,讲祁黄羊因腿疾请辞,晋悼公请他荐才,他推荐仇人解狐,不久解狐病故,他又推荐儿子.课文结尾处晋悼公夸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书上不告诉你了吗?"我指着结尾处说.儿子不满地说:"我怎么就觉得他老谋深算呢?推荐一个要死的人,不就是想为推荐儿子做准备吗?他这叫欲擒故纵."儿子讲得在理,我欣喜地夸儿子"有思想".儿子得意地又递上一本书,是《新编小学生成语故事》,他翻到《大公无私》一文让我看,又说:"你读这一篇,这个祁黄羊才叫大公无私呢."接文一读,发现内容有异.成语中讲南阳缺县令,祁黄羊荐解狐;国缺军尉,祁黄羊荐儿子.孔子听说后夸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我暗暗为儿子在比较中学习叫好,不禁问:"上课提出你的观点了吗?""上课学课文,从哪里看出祁黄羊出以公心,画下来,讲理由,提它干吗?"  相似文献   

6.
案例师:“对悼公称赞祁黄羊的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谁说说是怎样理解的?”生1:“这是说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回避有仇的人,对内不回避亲人。做事正直,从公心出发。”  相似文献   

7.
初会——小儿质疑 2003年,小儿四年级,一日,将语文书递于我面前,让我读《祁黄羊》,并说:“读完告诉我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我扫了—遍,这是个历史故事,讲祁黄羊因腿疾请辞,晋悼公请他荐才,他推荐仇人解狐,不久解狐病故,他又推荐儿子。  相似文献   

8.
《辋川集》是研究王维诗歌“以禅入诗”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但对这一特点的认识是从宋末刘辰翁首次评点《辋川集》后才日益受到重视并使王维籍此获得“诗佛”的独特地位。王维习禅众人皆知,《辋川集》诞生后长时间内无人认识到它的独特风格,一个原因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流传,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辋川集》自身的特点与唐代对五绝的特殊要求相矛盾。这证明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要历经漫长的解读过程才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9.
中国素重孝道,孝子故事颇多。《儒林外史》中有郭孝子寻父一节,时贤多考其本事乃《啬生文集》之胡孝子。近有学者认为《型世言》卷九所记王原事当是其本事。通过对《明史》、《续藏书》、《文安县志》、《国朝献徵录》等著述细细勘别,认为,《文安县志》所载纪常《王孝子传》作为本事才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0.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辋川集》,备受后世各代著名学者的推崇、关注和研究,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且大都认为《辋川集》诗作中充满了"禅趣".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辋川集》诗作不仅富含着无尽的"禅趣",而且暗含着王维内心世界无限的"愁绪".  相似文献   

11.
《辋川集》是王维归于辋川所作。不论在内容上或者是在表达形式上《辋川集》这组诗都别具一格。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倾向于选取自然山水景物;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了诗人的禅佛思想及山水情怀,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追寻;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五绝和同咏的形式来突显辋川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园地。  相似文献   

12.
王维在《辋川集》中的诗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多认为这组诗充满禅意,表现了王维悠游自在的生活,而缺少更深入的探讨。文章试图通过具体诗作的分析,并结合惘川庄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现实政治,说明悠游自在只是王维表面的生活状态,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表现了王维内心深处的担忧与恐惧。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潘仁炎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4):43-45,132
王维名作<辋川集>,描山绘水,空灵隽永,以其"短小轻便""诗中有画"的特色逐渐成为一种辋川格式,导致后来运用五绝组诗歌咏山水景物的作品大量产生.在众多的模仿者中,宋人苏轼"以文为诗",另辟蹊径,创作组诗<岐下诗>,体现了对<辋川集>的新交.王、苏二人不同的艺术趣味和人生经历是形成这种新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三个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其中的《祁黄羊》是根据《吕氏春秋&#183;去私》中的有关内容改编面成的。祁黄羊,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夫,名奚,字黄羊。编者直接以人物名字“祁黄羊”作为题目,  相似文献   

17.
《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王维身在朝廷却心存山野,亦官亦隐,纵情辋川山水寓情于诗文。这二十首诗语短情长,清幽空寂的诗境中包含着诗人特殊的情感心态,既有入世的惆怅迷惘,也有避世的幽寂孤独,还有忘世的潇洒愉悦。《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仕隐复杂情感心态交织的集中写照。  相似文献   

18.
王维及其诗歌在盛唐别具一格,《积雨辋川庄作》是其风格的典型代表。这首诗自然温丽、音节铿锵、诗中有画,为唐七律与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展现了王维对政治、文学的纠结与矛盾,蕴含了他亦官亦隐、入世出世、佛儒兼修的人生思考,是王维诗歌艺术审美与人生体验的融合之作;也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唐代诗人政治与人生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中国素重孝道,孝子故事颇多。《儒林外史》中有郭孝子寻父一节,时贤多考其本事乃《啬生文集》之胡孝子。近有学者认为《型世言》卷九所记王原事当是其本事。文章通过对《明史》、《续藏书》、《文安县志》、《国朝献徵录》等著述细细勘别,结论认为,《文安县志》所载纪常《王孝子传》作为本事才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