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基础教育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新形势下,确立“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理念,从观念和行动上由依附型教育管理向主体型教育管理转变,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式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技术为高校德育方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式要由“滞后式”向“超前式”转变 ,由“单线型”向“网络型”转变 ,由“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转变 ,从单一模式向多样化格局转变 ,从“制度约束”向“制约和自省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3.
防止和消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须从“无的放矢”向“有的放矢”转变 ,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 ,从“显型”向“显型与隐型相结合”的方法转变 ,从“重言教”向“重身教”转变。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校管理的聚焦点是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领导,即从“物性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以道德权威为基础,构建学校的共同愿望和理念,主动为师生幸福搭建平台,积极为教育创新创造条件,促进学校全体成员基于责任而共谋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追求整体管理效益,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1前言 现代学校管理的焦点是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领导,即从“物理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以道德权威为基石,构建学校的共同愿望和理念,主动为师生幸福搭建平台,积极为教育创新创造条件,参加学校全体成员基于责任而共谋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追求整体管理效益,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角色需要从“主宰型”向“指导型”、从“传授型”向“合作型”、从“教书匠”向“学者型”转变,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论学校管理者角色由权力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兰然 《天中学刊》2006,21(4):125-127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育管理者的角色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权力型管理者与服务型管理者在“我”是谁、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这种不同的回答所引发的教育管理行为是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中走向表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新的职业学业证书制度,为双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供给不足提供突破可能,必将推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从“同一型”向“多元型”转变、课程结构从“单进程”向“多进程”转变、课程内容从“单向度”向“多向度”转变、课程实施从“基于教”向“基于学”转变和管理机制从“刚性化”向“弹性化”转变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在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基础性转变之后,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必须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道路是大势所趋。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学校型”向“社会型”、从“理工型”向“综合型”、从“动手型”向“动脑型”、从“传授型”向“研究型”、从“投入型”...  相似文献   

10.
MPA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录取选择有余,毕业择优不足;课堂理论有余,实践训练不足;统一规范有余,专业特色不足;规模数量有余,师资力量不足;规章制度有余,执行效果不足;等等.应重构中国特色的MPA教育新体系,在教育理念上,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在教育内容上,从偏重理论传授向实施案例教学转变;在教育评价上,从统一规范向突出专业特色转变;在教育管理上,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提高教学质量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之后,高职院校开始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静态理论教育与动态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之转变。首先概述高职“大思政”格局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其次分析高职“大思政”格局下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必要性及内容,最后提出具体的教育策略,为推进高职“大思政”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通过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而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还对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缺乏全面认识。通过对高校教师培训、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加入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形成,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课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相应地,从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构建“双育人”课程体系、拓展“多渠道”课堂教学3个方面提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敬业以职业为形式,以劳动为内容,劳动观决定敬业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劳动教育是教人求真、教人至善、教人臻美的有机统一内在逻辑。高职生由于对敬业认知的“前结构”阙如,且受到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强势挑战,尤其需要在劳动教育中以“真”见“知”、以“善”领“情”、以“美”导“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起他们的敬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网络视角下信仰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虚拟性和群体化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做好网络传播“把关人”角色,充分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制作“综合形态文本”,创设“实践惯习场域”,培育“网络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孙纪磊 《成人教育》2022,42(1):12-15
林德曼终身教育思想缘起于社会变迁对终身教育的吁求,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驱动以及个人终身教育实践的引领,主要包括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过程、终身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以及终身教育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形式三个核心观点,为新时代我国终身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基于此,未来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持续性”终身教育体系,营造“无疆界”终身教育生态,形塑“个性化”终身教育模式,以推动我国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Justice-learning” 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ervice-learning and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Specifically, I argue for a distinctive form of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antifoundational service-learning”) that fosters a justice-oriented framework (“anti-anti-social justice”) that makes possible the questioning and disruption of unexamined and all too often oppressive binaries of how we view the struggle toward equity in education. The linkage of service-learning and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in this manner offers a “weak overcoming” that strengthen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ward justice while avoiding the dilution and radicalization faced by both movements. I, thus, trace the linkages between service-learning and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explicate the potential of antifoundational service-learning as a form of anti-anti-social justice; and draw out the potential and implication of this linkage for both service-learning and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创新模式创造了条件。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绿岛”(“互联网+”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为核心运行平台,形成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的大素质教育体系。在分析“互联网+”大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绿岛”模式大素质教育“双环驱动,技术赋能”的内涵,并提出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加强监控、多方参与等“绿岛”模式大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有力支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和综合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时代的不期而至将重塑教学的课堂形态。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无论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乃至教学评价等都将以智慧性、泛在性和场景的融合性为表征,知识呈现的形式与场景的融合使教学的“现实场景”凸显,学生发展的“审美创造”成为可能。然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知识目的观的“祛魅”与人性目的观的“返魅”、单质主客体的“消减”与多元主体的“建构”、“授人以渔”的方法论转向“授人以欲”主体论、学习的“苦行僧”变为意义生成的“审美者”,等等。基于此,就其改进策略而言,教学中“人是目的”的根本要素依然需要持守并要不断弘扬,无论环节、情景、方式、模式等发生何等变换,都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因此,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知识“塑造灵魂”;培养混合式、人机融合式的教学模式创构能力;创造“人际”“人机”与“人世”精神交往的教学关系;以劳动教育为基础,以审美教育为灵魂,“五育并举”,创造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共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黄蘋  陈时见 《教育科学》2020,36(2):76-8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变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并呈现出新的方向。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由“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情感共同体”“校企文化共同体”和“校企责任共同体”组成,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最高形态,具有共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互补性等特征。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需要构筑义利统一的发展共识,需要构建情理交融的共生合作机制,需要共建开放包容的合作文化,需要落实互融共生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