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征地农民参与土地增值利益分享的正当性基础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中的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权能。集体土地征收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显失公平。我国目前的土地权利体系无法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参与土地增值利益分配的权利基础。创设土地开发权并构建其实现机制,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利益的权利源泉。我国被征地农民土地开发权的实现,在区分公益性征地和经营性征地的基础上,实行国家购买土地开发权和土地开发权交易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财产所有权在民法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是一种很重要的民事权利,可以说它是民法的核心。它是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其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人对其所有的财产享有占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所有权的具体权能。以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曾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所有权”:一是作为经济形态的所有权。一是作为法律形态的所有权。既然财产所有权是民法学上规定的一种民事权利,这里讲的所有权,当然是法律形态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是民法物权领域一项重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此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运用当中仍纠纷不断。笔者从住宅小区广告收益的归属出发,浅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部分权利的有关内容,界定共有范围,确认业主对共有部分享有的权利,以期完善此项制度并对解决实际问题和维护业主权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 产权理论、中介理论、管理模式 1 应掌握的名词解释 (1)产权——系指所有者对其财产的占用、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 (2)财产所有权——即财产占有权,指所有者对其财产的控制权和回收权。 (3)财产经营权——指财产所有者拥有的实际使用、收益和处置资产的权利,它是所有权的派生形式,有什么样的所有权,就会有什么样的经营权,经营权不能脱离所有权而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 产权理论、中介理论、管理模式 1 产权的定义 所谓产权,系指所有者对其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占有权即所有权,它是指所有者对其资产的控制权和回收权。所有者占有资产是为了实现和扩大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为此,所有者不仅对资产拥有独占权,而且还必须拥有实际使用、收益和处置资产的权利,即所谓的经营权。所有权决定和制约着经营权,经营权是所有权的派生形式,不能脱离所有权而独立存在。但是,经营权对所有权具有很大的反作用,丧失经营权的所有权是空的所有权,经营权的扩大和缩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所有权的扩大和缩小。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主要矛盾马克思曾经说过,土地所有权是一切财富的原始源泉。什么是土地所有权?一般解释为土地所有者对其所有的土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和处分,并从土地上获得收益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并不仅限于“所有”这一项,而是一束权利,是这一束权利的总和。了解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土地所有权的这些方面并不总是统一在一起的,而是时时出现相互分离的多种复杂情况。正是这些分离的不同情况,形成了各种土地制度的不同特征。在这里,我们将从我国土地所有权现状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中,导出  相似文献   

7.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在确定产权及产权关系时指出。从法律上确定产权的概念应该是: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前者指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后者指所有权部分权能与所有人分离情况下,非完全所有人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一定程度上依法享有收益或处分的权利。这主要包括:经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提出“作品所有权”这一概念及其界说,认为作者对作品有控制即占有的权利,作品所有权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对作品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把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概括为作品所有权有助于规范法律术语。并探讨了作品所有权与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联系,揭示了这两种所有权客体不同、存续时间不同、取得与消灭的原因及其方式有所不同、实现途径不同、限制和法律保护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提出“作品所有权”这一概念及其界说,认为作者对作品有控制即占有的权利,作品所有权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对作品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把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概括为作品所有权有助于规范法律术语。并探讨了作品所有权与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联系,揭示了这两种所有权客体不同、存续时间不同、取得与消灭的原因及其方式有所不同、实现途径不同、限制和法律保护不同。  相似文献   

10.
所有权的问题是民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贯穿于民法始终。所有权包含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法律在公共秩序的前提下,保障人民权利的自由行使,因此法律势必在权利方面做出一定限制,这也体现了法律的二面性,是法理基础理论在立法实务中的应用。所有权的限制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可以防止权利滥用,从而根本上保障权利的有序稳定行使,有助于形成权利与义务为一体的和谐法律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产权理论、中介理论、管理模式1 重点掌握(1)产权的含义。所谓产权,系指所有者对其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占有权即所有权,它是指所有者对其资产的控制权和回收权。所有者占有资产是为了实现和扩大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为此,所有者不仅对资产拥有独占权,而且还必须拥有实际使用、收益和处置资产的权利,即所谓的经营权。所有权决定和制约着经营权。但是,经营权对所有权具有很大的反作用。经营权的扩大或缩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所有权的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2.
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合约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财产所有权则是指经济主体对人力与非人力财产的使用、收益、处置等权利,国有资本由于缺乏相关的人力财产。它更适合充当索取固定收入的债权人,而不是充当索取剩余权利的企业所有者,国有经济的退出战略主要应该是指退出企业所有权,而非资本所有权。  相似文献   

13.
财产权是所有制的具体表现,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索取权等,这些权利既可以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互相分离。人们可以根据他的所有权、占有权或使用权来索取相应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有关法人财产权的含义在学术界有多种观点 ,例如 :经营权说、所有权说。该文认为法人财产权是一种新型物权 ,即公司对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独立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论用益权     
用益权最早出现在罗马法,用益权后来在法国民法典和德国的民法典中得到发展,本文就用益权作出如下阐述。用益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类型,起源于罗马法。用益权的拉丁术语是ususfructus,来自于usus(使用)和fructus(收益)二个词的结合。从字面理解用益权有二层含义:一是使用权;二是收益权。保罗曾经为用益权下了个定义“用益权是在保持物的本质情况下,对他人之物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享有权利的人成为用益权人,而所有人则被称为“裸体所有权”或者“空虚所有权”。  相似文献   

16.
一、林权的概念与权利属性(一)林权概念的争议与确定。“林权”一词在实践中称谓较多,有时将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与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前者称作“林(木)权”,后者称作“山地权(山权)”;有时将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称作“山林权”;有时把国有林业单位依法对授予其经营的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叫做“经营管理权”。学界的论述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者从国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出发,在国有林地  相似文献   

17.
狩猎权隶属子权和他物权,狩猎权涉及狩猎权人的私益和国家的公益,弄清狩猎权的母权利于双重利益的保障。一般意义上说,狩猎权的母权包括土地所有权或水资源所有权和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考虑到国情特色,应该将狩猎权的母权界定为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既有利于狩猎权的深入研究,也能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18.
于明 《华章》2013,(13)
企业会计信息有产权属性,会计的信息产权是影响会计质量与企业信息分配的重要权利.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是以企业的所有权为基础的,然而会计管制与道德则成为了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后的保护力量.按这一基本逻辑,我们可以理解为会计信息产权是由企业所有权的分享、会计管制、伦理道德、名誉机制四项基本因素构成的综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所有权     
所有权是“财产所有权”的简称。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物 (财产 )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 ,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是最具有重要地位的物权 ,又是唯一完全的物权 ,它具有物权的一切法律特征 ,以此同其他物权以及债权、知识产权等相区别。所有权的取得、转移与行使 ,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并不得违迫社会道德准则。传统上将所有权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 ,这一区分在法律上仍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按所有制的性质与主体的不同 ,分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权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权 ,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个体劳动者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建筑物的共用部分与各区分所有权人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各区分所有权人正是通过共用部分这一桥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围绕着共用部分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对此,法律必须予以明确。然而,我国的《物权法》对相关内容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草案对共用部分的使用、收益、处分等内容虽有涉及,但较为简略。而且对违反义务、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更应当明确地规定相关的处理及惩罚措施。在整个章节的内容结构上,也有待于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