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在过去十年里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陷入了困境,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词义模糊,造成人们在什么东西应维持、什么东西被发展、在多长的时间可持续等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为避免可持续发展走入歧途,西方一些严肃的学者和激进的环境运动者便想用可持续性这样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来替代意见分歧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既强调自然界作用于人类活动的各种限制又强调社会的能力/机会.由可持续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能自我平衡协调和不断创新的理想状态.它由可持续性目标(状态)、可持续性转变和与之配套的方法和措施三部分构成.其中,可持续性转变的过程是联系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方法的关键.但是对它的研究却十分薄弱,目前研究可持续性转变各种方法都有创新,但又都有缺陷.  相似文献   

2.
曾传晖 《职教论坛》2012,(22):82-86
资源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肯定自然资源作用到重新认识丰腴资源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影响的转变;从抽象的定性研究到“荷兰病”、“资源诅咒”等概念提出后自然资源被全面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逐渐形成完整和系统的资源型经济研究领域的过程;从对丰腴资源负面影响的研究,到对整个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而研究转变的分水岭是“荷兰病”进而“资源诅咒”概念的提出.为此,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型经济研究多围绕“资源诅咒”的研究而展开.  相似文献   

3.
刘红霞 《文教资料》2006,(27):184-18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又一项改革新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高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多层面的体制创新,形成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合理地前进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国面临许多新的变化、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加速,既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又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新发展阶段改善生存环境和加速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  相似文献   

5.
网络经济的出现,带来了一场商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商贸方式。传统的工业生产是一个大批量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经济动作基本上是按古典经济学的规律进行。经济活动是相对均衡有序的。在网络经济条件下,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则的理念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由收益递减转变为收益递增,由不完全竞争转变为完全竞争,由计划和控制的管理转变为创新和调整的管理,从有限的内部空间转向虚拟的、综合型部门的融合,这就改变了企业的理念和营销模式,推动了产业的重组和调整,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给我国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后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采取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化,带来了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报道在这种变化下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现象、新矛盾。本文列举了这些新问题、新现象、新矛盾,并将之放在经济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考察,最后提出了如何改进经济报运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舍像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与历史性,马克思关乎商品的"生产一般"而言,仍然对我国具有警示作用.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时代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便成为十二期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低碳经济的开展,满足了我国现有生产资料,在自然资源代际传承上的内在规定性,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又在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合理配置下,实现了就业环境的优化.同时,也增加了我国民众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刘贵富在《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4期上指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最广泛的领域阐述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重点在于探讨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与其所引起的资源和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是一门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鼓励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倡导从新的视点分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倡导从新的视点分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解决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文章着重分析和研究了当代世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及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当代世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