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九八六年九月成立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南京大学与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办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旨在培养从事中美事务的专门人才和有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它以中美两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外交、法律和国际问题等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心”每年招收具有硕士或相当于硕士水平的中美学生各五十名,学制一年,不授学位;两校各自负责招收本国学生,并各自聘请教授来“中心”任教。  相似文献   

2.
袁恩红 《江苏高教》2004,(2):128-128
在现代化的管理时代,科学的管理是我们共同所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提高人的积极性,需要依赖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与一个单位内部的结构、财力、物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以及内部人际关系状况等多种因素都有密切联系。其中,人本管理在当今的管理时代显得越发重要。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管理科学化的时代中,效率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如何将效率最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看似繁荣的中外合作办学可能正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机.然而,现有的研究仅停留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或者政策变化以及机构层面上的操作等问题上.对于为什么这些跨境高等教育活动会发生在中国、它们是否带来了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以及它们如何才能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作出贡献等问题则鲜有研究.换言之,已有研究似乎表明跨境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和实践都很好,因而研究的重点就是完善它.本文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研究提出一个批判的文化主义视角,这一视角将以新自由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潜在理论工具以填补某些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观点很不统一,而且大都是从形式上探讨,忽视了其实质内容。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容,可以从人才培养、学生教管、国际合作、综合管理、良性发展等方面对其办学模式进行探讨。统一教学与分类指导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引导与尊重个性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教管模式,全面交流与重点合作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合作模式,科学统筹与强化服务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综合管理模式,政策引导与法律规制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在培养国际型人才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必不可少。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对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建设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考试》2008,(4)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求强化二语教学,围绕合作办学的要求,本文从教与学多方面,提出英语教学模式优化的措施及思路。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纷纷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欧美高校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包括合作开办大学、学院以及就某些专业实行合作办学,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专科)各个层次。其学费较留学低,又有一定的过渡阶段,是一种优势资源互补的强强联合办学模式,现已成为许多想出国留学的同学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从办学的法律结构、管理、财政资助、使命和任务方面对中美两国公立大学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后,找出了异同点。建议中国加快立法建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立大学治理结构;出台鼓励捐赠办学的法律法规,拓宽筹集办学经费的渠道;高校加强财政管理和资本运作,解决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建议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了国家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促进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了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此模式下,单纯的语言教学和传统的书本加黑板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出国深造和外资就业的需要,所以文化教学概念的引入就十分必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和学生应从交际意愿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传播两方面入手,做到课内课外,课前课后都时时贯穿此理念才能体现合作办学的特点,满足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多种办学模式.文章从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三个方面: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体系.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提供参照,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吉尔曼与美国研究生教育:约翰·霍普金斯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尔曼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成功创建的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研究生大规模制度化培养。其成功得益于由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客座讲授制和助学金制度等构成的一整套培养模式。约翰·霍普金斯模式清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关系,再现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早期发展雏形和轨迹,被美国其他大学广泛效仿,深刻影响和推动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管理体制、工作理念和定位、工作内容、方式及发展现状等对当今大学美国学生工作者和我国辅导页进行比较研究.这有利于我们借鉴当今美国学生工作者的管理经验,增加对其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认识,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拥有双重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文化视野,他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出了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同时根据切身观察体验塑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形象。从形象学的角度研究这些可以发现美国华裔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中美文化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的努力,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现在的华人学研究领域内,面对众多堪称经典的学作品(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却没有统摄一切的通行标准。这个现状本身不容否认。而在是否有必要的把汉语和英语写作纳入统一个标准或标准系统内来进行评判,又众说纷纭。华人学的发展已经在要求华人批评界拿出相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Guided by Shulman, 1986 and Shulman, 1987 tripartate model of teacher expertise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SMK),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and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GPK)),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162 U.S. and Chinese 3rd grade mathematics teachers’ expertise in teaching fractions. Results show that U.S. teachers lag significantly behind Chinese teachers in SMK (concepts, computations, and word problems) and in some areas of PCK (e.g., such as identifying important points of teaching the fraction concepts and how to ensur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lthough the Chinese teachers performed poorly in comparison to their U.S. counterparts on a test designed to measure GPK (e.g.,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its poor reliability calls these results into ques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practical ideas for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U.S. and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