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杖"释义勘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培苗。”笔者认为.无论将“植杖”释为“把手杖立在一边”,还是“倚着手杖”,都有困难。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第 1 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了张步云先生《“植杖”当何解》一文 ,文中张先生把“植杖”译为“把手杖放在一边”或“把手杖竖在一旁”。我以为不妥。张先生认为这样解释的主要理由是 :倚着手杖不能除草培苗。倚着手杖真的不能除草培苗么 ?大家都知道 ,陶渊明的家乡是浔阳柴桑 ,即现今的江西九江。九江属我国南方地区 ,当地的耕地以水田为主 ,多种植水稻。南方人把给水稻除草培苗称为耘田。为了提高工效 ,他们常常是用脚来除草 ,把稻田中的草踩到淤泥里 ,并把行距间的泥培到水稻根 ,碰到脚难以除掉的草才用手来帮忙。这样为了…  相似文献   

3.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4.
"植杖"的"杖"辨析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一句的理解,历来意见很不一致,主要集中在对"植杖"的理解上。人教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或植杖而耘耔"注:"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耔,培苗。"(2006年版27页注[20)]把"植杖"理解作"扶着拐杖"已经广为认可。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释"植杖"作"把杖竖立在地上"(上海古籍1987年版,三册,372页),冯其庸《历代文选》作"插杖于田边"(中国青年1997年版,360页),《中华活页文选》作"把杖放在一边",并注"植,同‘置’"(中华书局1962年版,663页)。  相似文献   

5.
《早期教育》2000,(2):20-20
小朋友,不知你去过云南西双版纳没有?那里有许多奇特的“独木林”。当你走进一片树林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林中有一棵大树,大树的每一根枝权都拄着许多根手杖,这些手杖又支撑着大树的枝权向更远的地方伸展着。这是棵什么古怪的树呢?告诉你,这就是有着神奇本领、能“独木成林”的大榕树。  相似文献   

6.
山羊爷爷老了,还坚持要上山种树。小山羊劝不住,只好送给爷爷一根手杖,让他拄着上山。这天早晨,山羊爷爷又上山了。他发现手杖敲一下地,就长出一个嫩芽,等到了山上,手杖上已长满绿叶啦!山羊爷爷惊喜地说:“你也想变成小树吗?”手杖跳了一跳,很高兴的样子。山羊爷爷把手杖栽在山顶,一会儿,手杖上又长出好多新叶子,绿油油,亮晶晶,成了一棵真正的树。傍晚,山羊爷爷下山回家,小山羊问爷爷:“您的手杖呢?”山羊爷爷指了指山顶,说:“我把它留在山顶啦!”山顶上,那棵手杖树已经长成大树了。山羊爷爷的手枚@孟庆喜  相似文献   

7.
金钟 《今日中学生》2006,(16):32-33
双目失明的老人虽然已经年迈,独身一人,但她自己上街买东西,回家做饭,津津有味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决不依赖他人。每天黄昏,她还要独自外出散步。她喜欢呼吸山野里草的气息,听树林里小鸟的鸣叫,小路边流水的潺潺。她对人们说:“你看,我天天这样锻炼身体,多有精神!”出门,四处行走,手杖就是她的眼睛。她拄着手杖触摸四周的物体,一步步往前探索着行走。日久天长,她对这一带的地形便了如指掌,从来不会迷路,总能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准确地回家,打开自己的家门。有一天黄昏,她像往常一样出门散步,拄着拐杖,朝树林里走去。她想不到自己碰到麻烦了,无论…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阅读》2007,(4):5-5
称妻子的父亲为“老丈人”是三国以后的事。“丈人”本来是“杖人”,即拄着手杖的老人,原是老人的通称,三国后成为妻子之父的专称是一种习惯用法,这好理解。可是,怎么把老丈人称作“岳父”或“老泰山”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助人为乐     
看图,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 )走到十字路口,我看见一位盲人叔叔拄着手杖要过马路.  相似文献   

10.
邓林日梦     
天大旱,无雨,也无风。夸父是拄着一根桃木制的手杖出发的。那根桃木手杖用的是上等的木材,木纹精细连贯,外表平滑,微微地闪动着宁静而古朴的光。夸父记得送他杖的人曾经对他说过这样的话:借杖,完成的不是你的心愿,而是万千生民的心愿;所谓心愿,愿在你,心就在你。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母亲     
战斗打响的那一天,我母亲坐着出租汽车走了五个小时,来向我告别,并用她的话祝愿我“空中百战百胜”。当时我正在法国南部的沙龙·戴省的空军学院任射击教导员。母亲在聚集一起的军人们的好奇目光下,拄着手杖,叼着香烟,从那个扁鼻子的老式雷诺尔车里走出来。我慢慢走向母亲。在这个男子汉的圈子中,母亲的突然来临使我很窘,而在这块天地里,我经过千辛万苦才赢得了勇敢,甚至鲁莽、爱冒险的名声。母亲用一种大得足以使在场每个人都听得见的嗓音宣布:“你将成为第二个盖纳梅。你的母亲一贯正确!”我听到了身后传来的哄堂大笑。母亲抓起手杖,对着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你可能一直认为自己是不起眼的小兵,只配躲在那些拄着手杖、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后面。可是,只要你仔细查看自己的背包,就会发现——你的背包里也有元帅的手杖,你的身上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已经对现有成绩失去信心的你,不妨拿起我们送你的手杖,倾听我们的一个发现,从手无寸铁到重装上阵,给自己一个活力四射与信心倍增的理由,成功就会在这番角色互换中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14.
童年(节选)     
我的童年有着特别美好而温暖的记忆。我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她有一头漂亮的银发,常拄着拐棍,倚在门口向人们极善良地微笑着。她称呼我为“大孙子”。后来我远行上大学了,她便日夜将我思念。她一辈子未走出三里方圆的地方,所以根本不知道三里外还有一个宽广无垠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东方现出一片柔和的浅紫色的鱼肚白,青白的曙光和淡淡的晨雾交融在一起,点染着山山水水。此时,洪下农中校园还在沉睡之中。 “笃——咔嚓,笃——咔嚓”,这是拐杖触地和假肢移动时发出的声音。每天清晨,都是这声音最先打破校园的宁静。 他,就是瑞昌市洪下农业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教师、九江市优秀共产党员,名叫冯隆发。他只有一条腿,另一条是高位截肢后安装的金属假腿。他常拄着的那根手杖是当作拐杖用的,倚了它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一 1964年,年仅28岁的冯隆发患上了一种极顽固的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种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它可以痛得你浑身冒汗、坐卧不安、死去活来。更为可怕的是,由于血管病变,手指、脚趾远离心脏,血液不能循环流动而发生溃烂。这病在当时条件下,一般是采用截肢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你可能一直认为自已是不起眼的小兵.只配躲在那些拄着手杖、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后面.可是.只要你仔细查看自己的背包.就会发现——你的背包里也有元帅的手杖.你的身上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已经对现有成绩失去信心的你.不妨拿起我们送你的手杖。倾听我们的一个发现.从手无寸铁到重装上阵.给自己一个活力四射与情心倍增的理由.成功就会在这番角色互换中不期而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你一直认为自已是卑微的小兵,只配跟在那些拄着手杖、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后面。可是,只要你仔细看自已的背包,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材注释、标点指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标点不妥。“土橐”不是一种官职,释为“做官和依附权势”较妥。“植其杖”的“杖”是一种辅助性的劳动工具,“植其杖而芸”译为“拄着他的杖除草”。“走卒类士服”的“类”释为“类似、像”。“践华为城”的“践”释为“凭借”。文言断句注意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相似文献   

19.
植树的老人     
植树的老人又颤颤巍巍地走来了,植树的老人拄着他那黑色的龙头拐杖,扛着小树苗和铲子,头顶一个破斗笠,又渐渐地映入了人们的眼帘,人们的感慨声也随之响起:“这个老王,又去种树了。”“这一年他至少种了几千棵了。”“他这是为了啥呀?”老人来到树林,轻轻地放下树苗,拿起铲子,“嚓嚓”地挖了起来,一个个土坑旁堆起了一堆堆新土。老人用手擦了擦头上的汗,蹲在地上,用手轻轻地将一棵小树苗放进坑里,一手扶着树苗,一手不停地往坑里扒土,当树苗稳固之后,才拿起铲培起土来。看着他那小心翼翼的样子,仿佛不是栽树,而是在精心侍候一个个小生命。在他…  相似文献   

20.
“植其杖而芸”,是《论语·微子篇》中的一句。杨伯峻《论语译注》196页,根据孔安国“植,倚也”的训释,译道:“扶着拐杖去锄草”。把“植其杖”理解为“扶着拐杖”,既不符合原意,也没有可靠的训诂根据。 一、同章上文是“子路从而后,遇文人,以杖荷蓧”。既然这个隐士可以“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杨伯峻译文),那末,锄草时当然不必也不会“扶着拐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