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之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2.
创造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型学生的个性品质包括: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思维与行为的独立性;想像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溜.不依赖集体的公认;喜欢探索各种关系;主意多;喜欢搞实验;灵活性强;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对事物的错综性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复杂的事物;富于幻想。  相似文献   

3.
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说过:“作为教师,既然我们教儿童,那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学生是怎样学。”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只有认真了解学生思维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天赋,在传授知识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校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呢?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与变化”。这段话精辟阐述了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而且着重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培养创造型人才,应大力改革旧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上,即创造能力上下功夫。 当前,围绕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我认为在教学改革方面,首先着重抓好…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其顺利推进有赖于一大批创造型教师的存在。应破解制约创造型教师培养的因素,并采取如下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对策:注重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强化教师的创造行为。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必须是“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小学生好奇心强,常常超出常规,产生奇思怪想,思维十分活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小学生这种思维的“光芒”,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引导。然则,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奇思怪想,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呢?笔者认为可抓住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进 《江苏高教》2004,(6):73-75
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能概括当今时代高校教师基本素质的全部内容。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创新意识应成为塑造现代教师风采的核心要素;产生知识的知识能力。即知识创新能力;独特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给学生示范一种思维的方式或“范式”。教师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教师职业最具有创造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小学生好奇心强,常常超出常规,产生奇思怪想,思维十分活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小学生这种思维的“光芒”,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引导。然则,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奇思怪想,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呢?笔者认为可抓住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0.
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绝不是仅仅针对高智商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需要有创造型教师来培养.师范院校要培养创造型教师,首先要树立创造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随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而发展的,创造教育思想的提出旨在克服以往教育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培养创造型教师的起点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改革现行师范院校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叶圣陶先生在《创造性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优质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做保障,只有他们才能带来学生的充分、自由、主动的发展。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要完成“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的任务,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创造性素质,必须首先成长为创造型教师。随着对教师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培养创造型教师之中。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如果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一定能提高培养的质量,从而促进广大教师尽快地向创造型教师位移。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说:“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  相似文献   

14.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质疑。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舍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  相似文献   

15.
高浩 《陕西教育》2010,(11):39-39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要迎接明天的挑战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要有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型的人才.创造型的人才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6.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创造型教师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呼唤创造型教师。目前,创造型教师的培养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心理压力沉重给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带来干扰;新课程改革给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研究能力偏低给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带来了阻力。树立坚定的创造教育信念: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教师良好心理的内外部环境;提供培养创造型教师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等.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需创造型教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远远不够,更多地是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需要创造型教师,因此,培养大批创造型教师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而肩负着特殊使命。”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包含六个要素: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其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故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三种基本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很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强调前因后果的推理,而忽视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谈谈笔者对数学直觉思维及其培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浅论创造型舞蹈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型舞蹈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用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合理地改进教学机制.其次,教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至于停留在模仿上.此外,还应重视对舞蹈的继承和发展,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