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著名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什么,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上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篇小说以‘我’回家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二十年来报刊上提到《故乡》的主题时基本上也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这几年来教学《故乡》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个主题是有片面性的,值得商榷。因为,倘若这个主题成立的话,作品里至少有下面两个问题不怎么好回答: 1.主题是农民问题,杨二嫂这个小市民形象不是游离于作品主题之外么?小说用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写她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2.
《故乡》的主题,人们谈得最多的以下几方面:展现了一幕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产情形;揭露了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揭示了农民灵魂中受到的封建思想毒害;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以下两种概括就是如此。一位研究者这样写道,《故乡》的主题是“1揭露社会黑暗,2指出社会根源,3批判三种态度,4探索新的出路。”(丁尔纲:《鲁迅小说讲话》)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邓良秀 《教师》2014,(7):44-45
正关于《故乡》一文的主题,课本注释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陈根先生在《谈故乡的主题》中是这样概括的:"小说以‘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地揭露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  相似文献   

5.
韩福林 《科学教育》2007,13(6):90-90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而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造成其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突出一个“变”字。从故乡人物的变化,故乡环境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等诸方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主题。   关于故乡之“变”,历来分析甚多,但大多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记忆中的故乡和现…  相似文献   

7.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选自《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提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故乡》写于一九二一年一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九卷一号上,距今整六十年。这是作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集中描写农民苦难的第一篇小说。写《故乡》之前,鲁迅写到农村生活的小说不是没有。《孔乙己》中就写到了农民的生活情况,但那是作为一种陪衬来描写的;《风波》中也写到水乡农村的生活,那是从“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来反映复辟事件在农村的影响和风波,揭示封建保守势力  相似文献   

9.
“农民”与“粮食”的纠结,可以衍化为农民小说中许多其他的相关话题,如土地主题、阶级剥削主题、甚至礼教“吃人”主题等。长篇小说《凤凰台》同样采用了这种视角,小说文本不仅以“农民”与“粮食”二者的关系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结构性因素,更在事实上突破了作者自定的农民“吃饱肚子”、“住上瓦房”的“理想”主题,而呈现出特殊时代农民日常生活里“人道主义”情怀的“饥饿”。这部作品对于人之尊严的受损害、与农村社会中隐蔽的“恶”文化的反映,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反讽文本。  相似文献   

10.
《故乡》以"我"的一次回乡之旅为主要内容,通过描绘故乡环境、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中国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从而批判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表达了鲁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通常,教师是引导学生研读《故乡》的"情节、人物、环境",从而让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这当然是一种解读的方法。但是,任何小  相似文献   

11.
《故乡》是鲁迅先生第二部描写农民的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语言含蓄蕴藉,尤其是其中的景物和肖像的色彩描写,寥寥几句,就勾勒出故乡的萧条与冷落,表达出一种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之感。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故乡》以“变化”作为情节线索。故乡的人变而未变,故乡的风景变而又变,故乡的传统虽坚固却也开始松动。小说揭示了故乡的人剧变和社会凝滞不变的社会根源,批判其国民性,再现了凋敝的农村风景,并于象征性的故乡风景中寄寓期待。流动的现代性生活是小说书写的隐性变化,小说展示了种种现代性生活元素,并期待这种变化带来更多的充满希望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鲁迅的小说《社戏》,人们总喜欢把它和鲁迅曾经关注过的中国农民问题或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回乡”主题联系起来。这诚然是不错的,因为鲁迅的确在后来收集在《集外集拾遗》中的《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一文中说过“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这样的话。但是,联系这话的下文,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则又让人觉得,这话似乎并非主要针对《社戏》说的,倒是首先令人联想到《故乡》、《阿Q正传》、《风波》等。那么,以鲁迅母亲的母家—…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16.
小说《故乡》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残酷的阶级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生存状态的思考,反映了鲁迅先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什么?至今人们的看法还很不一致。有些比较流行的观点,仔细推敲一下,感到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不尽吻合。比如,不少同志提到,小说主题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与摧残。”但是,用小说实际一检验便不难发现,这一结论很难从作品中找到充足的依  相似文献   

18.
【我解读】 《故乡》选自《呐喊》,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它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因小说的篇幅一般都较长,而教时安排都在三个课时左右,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往往会因教时的限制而走马观花,难抓要义,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巧妙切入,引领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时,笔者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抓住一个“变”字为突破口切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分析人物之变,探究小说主题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乡》中塑造了三个代表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闰土,代表辛亥革命后的破产的农民形象;杨二嫂,代表辛亥革命后的城…  相似文献   

20.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题材的范文之一.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日趋走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闰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解读《故乡》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试图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做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