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纵观新教材初中第一册里的选文,均是以优美动人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显示生活,令人想起生活的。无疑,都是美的。况且新课标在教学目的里也规定“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通过教材这个媒体,借助语言信息的传递,把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化作学生强烈的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是新教材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从新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的内容来看,一般可从下述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从…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审美因素探微邓晓帆(新干县教研室)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都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即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纵观新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里的选文,均是以优美动人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来益示生活,令人想起生活的...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随时随地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作者将生活中处于自然形态的社会美、自然美、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的艺术美。这些凝炼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抒情色彩,最能感染和净化儿童的心灵。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受到美的陶冶,达到“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的基本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1.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一册《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抒情儿歌。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强,语…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生活中,美无所不在。要让学生认识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教给认识美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本里“畅游”,到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去猎取美,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认识自然美。课文中的自然美是作家用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勾画出来的,带有典型化的特点。如:“亭亭净植”的莲;“傲  相似文献   

5.
胡慧明 《江西教育》2004,(20):18-18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讲课时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言之有情”,以情感人。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真诚而热烈的感情极易打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心灵的交流与共鸣。古罗马有个诗人说得好:“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你首先已被打动。”如果教师讲课时充斥着生硬冰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学完。学生认真学了,但对作品的精髓却被忽略,不了解。为改变上述现象,我作了一点尝试,体会到,文学作品教学需要激情。 激情,是强烈的喷发式的感情。有激情,才能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与教者、学生与作者及其作品产生共鸣,才能愉快地进行审美活动。真正领略作品的形式美、内涵美,达到教学目的。 强烈的喷发式的感情必然有个酝酿、积聚的过程,作品并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机械反照或一时冲动,而是他对生活的感知,感情的积累,认识的升华,作为教者,必须深入作品,了解创作背景,懂得作者的写作思路、情绪变化,或者说把握他对客观事物感知认识的过  相似文献   

7.
《颐和园》一课教案设计东北师大附小王显才教学目的:1.通过本文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园林的思想感情。2.通过本文教学,理清作者的参观顺序、学会给课文分段。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颐和园的美....  相似文献   

8.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结果.无不是“情”的喷涌与渲泄。因此散文作家大多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散文作品时应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再现散文的意境。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涵泳、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真正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作为最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教材,本身大都文质兼美,情感浓郁,充溢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是作家心血的结晶。语文教材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意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使语文课成为具有充沛活力和无穷魅力的课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以情育情启发想像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时,首先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好的表演要饱含感情。教学也是这样,要想学生动情,教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不是无情物”。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多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都是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精品,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充满激情和幻想。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感情,使彼此灵犀互通,感情共鸣,必能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闻曾曾 《文教资料》2009,(17):11-12
很多成语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部分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不尽客观。本文作者以“纸上谈兵”与“李广未封”为例.认为语文教师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融会贯通.以全面、客观的视角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还历史人物真实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村的思想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起到应有作用。一、感情朗读.感知爱国情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们都要从读入手,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叶老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教学中,通过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使作者的情是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心灵上的共振,充分领悟其强烈的爱国激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  相似文献   

14.
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其关键是让学生“活动”起来。英语新教材不但介绍日常活动中的常用口语和书面语,而且通过有实际意义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活动提供教学情景和素材。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是实施新大纲、使用新教材的一个基本点,也是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着重点,值得认真讨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陶跃宏 《职教论坛》2002,(14):32-32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及捕捉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以下一些感受:一、在阅读范文中感受美1.语言的渲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语文教学也必须凭借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在…  相似文献   

16.
抒情散文大都借景抒情,具有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情愫。郁达夫说过:散文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卜说人情”。“一粒沙”和“半瓣花”就是画面,“见世界”和“说人情”就是情愫。教师就要在这“花上”“沙里”开拓,发掘作者的思路与感情,给学生以联想,以启迪.从中学生审美心理角度看,他们形象思维力大于抽象思维力,对直观的感受比对主观感受强些。就是说对事物的外在形式比对事物的内在内容印象深些。从美学上讲,色彩、画面是直观的美。中学生对色彩,画面的兴趣大些,好奇些,一好奇,就会有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在思维空间里编织美丽的花环——这就是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并能触及到感情的“共鸣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审美的教育也源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树崇高理想,整合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8.
黄敏 《考试周刊》2009,(22):113-113
课程改革.犹如春雷阵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小学教学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不乏学生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对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  相似文献   

19.
从“回”字导入江苏卓智贺敬之的《回延安》,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篇课文的导人,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第一课时,我便从“回”字说起。简介作者贺敬之的生平之后──“课文标题《回延安》是一...  相似文献   

20.
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认知倾向,与个体好奇心、探求倾向密切相关。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力求探索学习内容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认知倾向,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