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是一本重要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了何韫若、林孔翼的注释本,对学术界是一大贡献。其卷上《黄筌》谈到“至少主广政甲辰岁,淮南通聘”,又卷中《黄居寀》谈到“淮南通好之日,居寀与父(黄筌)同手画《四时花鸟图》”。何、林两位同志对“淮南通聘”与“淮南通好”的注释是:“指甲辰(后蜀广政七年——九四四)年后蜀与当时据淮南的吴国(杨隆演之子杨溥当国)相互派遣使节搞好关系。”(见53页)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国春秋》及其他史书记载,淮南泛指淮水以南地区,大致为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方。广政七年(944),此时杨溥的吴国(921-342)已被李昪的唐(史称南唐)政权代替了。南唐是李昪于吴国杨溥天祚三年(937)代吴称帝建立的国家,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的国土已超过长江以南。广政七年(944),李昪已不在世,乃其子李璟在位。由此可证,后蜀在广政七年(944)与“淮南”通好的对象是南唐李璟政权,而  相似文献   

2.
李昪从夺取政权和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目的出发,长期推行"息兵安民"国策,造就了江淮地区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但由于他在争斗激烈的割据局面下仅力求自保,致使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引发出一系列的消极后果,造成了南唐军事实力的下降和实行统一有利时机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由于杨吴政权内部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全国割据局面的变化,扬州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日益受到位于其西部异州的挑战.杨吴政权政治中心逐渐向异州转移是与徐温专杨吴之政,其养子徐知诰(李昪)又夺徐氏之权,以及他们父子二人均将金陵作为自已统治中心而加以苦心经营密不可分的.在这一转移过程中,金陵城也得到了重建.  相似文献   

4.
阅武殿使张思恭墓志发现于南京地区,志主张思恭乃清河张氏,生活于杨吴、南唐时期,其父为南唐初年宰相张居咏。据墓志记载,张思恭因父得以入仕,杨吴时为馆驿使,负责传驿事务。南唐代吴之际,被选作外交使臣出使吴越、闽、南汉、荆楚四国,又于李昪郊祀圜丘时转为礼官,之后便一直负责南唐礼仪诸事。通过分析墓志内容和相关史料可知,张氏父子可能还主导了南唐祭祀和服饰制度的改革。此外,墓志所录张居咏曾任太弟太傅等信息亦能补正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五代十国”时代,以江淮为中心的南唐,凭借优越的自然经济条件,在开国之君李(?)(徐知诰)的治理之下,外息兵争,内亲政理,注重法制,发展生产,在诸国纷争的乱世局面中,独树一帜,呈现出“耕织岁滋,文物彬焕”的兴盛局面。 然而,南唐的建立,却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复杂的历程,它是徐氏父子两代人精心谋划,篡夺吴帝位,在吴国原有基础上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两个政权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史籍记载混乱而简略,使人们对南唐建立的史实朴朔迷离。  相似文献   

6.
五代文人韩熙载南奔归吴,辅助徐知诰代吴自立,建立南唐。他年轻气盛,积极主张北伐,但与烈祖李昪保境息民的国策相左,遂感理想失落。中主李璟即位后,韩熙载积极参政,审时度势,并且与宋齐丘等奸佞展开斗争。后主李煜时期,韩熙载目睹南唐国势衰颓,难以匡救,故此表现出疏狂不羁的性情举止。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真实再现了韩氏竭尽声色欢娱的情状,而其背后,则又潜藏着他身处南唐政坛旋涡之中身不由己、以自污而避祸的内心隐衷。  相似文献   

7.
马楚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亲中原的政权之一。南唐国继伐闽之后,又乘楚国内乱发起伐楚之战,但很快以失败告终,退出湖湘。南唐政权伐楚不在最佳时机、用人不当、对马楚占领政策欠妥、与南汉外交失衡导致正面军事冲突以及偏师深入策略等,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璟能“宾礼大臣”,“居处服御,节俭得中”。(马令《南唐书》四)在对帝位问题上,其父李昪称赞李璟的“守廉退之风”,(陆游《南唐书》二《元宗纪》)但其父一死,就不择手段,“乃即位”。(《五国故事》上)但无论如何,北周与北宋对南唐及李璟说来是凌辱者。二五代十国期间,北中国的梁、唐、晋、汉、周战祸迭起,割据连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民涂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文学创作几乎成为沙漠。南方十国,虽然也有战乱,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未遭到破坏,尤其是西蜀与南唐。这两个政权,先是由社会、民生较为安定,也由国主爱好文学,以及外来的压力,故而在文人词的创作上,盛况空前,并对后代有深远影响。西蜀南唐君主大都爱好文学。李璟治世之能不足,而为词却有特色。他的帝王身份地位,使他对南唐前途命运有重要影响;在他同韩熙载、冯延巳、徐玄等臣下经常相与议论词章与创作过程中,对蔚为大观的南唐词坛,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他生活年代的南唐逐渐走向悲惨境地,他为词的感伤基调极浓,隐约地吐露些南唐已无好景、帝王心底的苦痛呻吟。李璟在政治、军事上是败北者;在文学创作上虽然作品不多,但表现出独自风貌。李璟现存词四首,都以闺情联想,来映衬其生活境地与心境。如《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蝉警风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上片写风飘落花、离情之痛,下片写更阑酒醒、春愁之苦,全词写别离的苦痛。词从女主人公早晨起来,懒于妆扮着笔,到她惆怅之情如风里落花一样,再追忆往欢不可再得,最后以春愁重压为结。她面对妆镜,无心打扮,风里落花,飘无所依。“春愁过却病”是词之眼,春愁之甚甚于病,苦楚难忍。再看《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朱门长日镇长扃。夜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上片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感,下片写她怀念远人的无限伤情。词写怀念远人,悲叹将是白首才能相见的深沉苦痛。从上两首词看,其联想,渲染,隐喻及借景抒情的“惆怅落花风不定”、“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朱扉长日镇长扃”,“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等句意看,景物荒寒,心情凄切,女主人公的感慨似难以自持,当寄托作者某种心绪。这在其《浣溪沙》中似更明朗化些: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五代十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黯然失色的时期,但十国中的西蜀与南唐在诗歌发展史上却揭开了新的一章,这就是诗歌发展中的一种新形式的词,有长足发展,并为词向宋代全盛时期过渡开创了先河。五代十国五十余年,十国之一的南席(937——975),统治三代,共三十九年。史称南唐开国的烈祖李昪是一位政治稳健、深谋远虑的统治者;而其儿孙辈,史称中主李璟与后主李煜则相形见绌,但长于词章。他们的词,尽净地再现了其帝王的主要生活与政治生涯变迁的种种心境。  相似文献   

9.
花间词、南唐词是五代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派,作为词论家,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褒贬态度;褒南唐而贬花间,从王氏对温韦冯李四人词风的评价出发,联系其独到而深刻的词学观,我们便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情感倾向了。  相似文献   

10.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一所学府。最早建立在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943年),称为“庐山国学”,距今己一十馀年。南唐政府委派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担任洞主,执掌教授,还购置了学田数十顷。宋大祖建隆二年(961年),南唐元宗(嗣主)李途经庐山,专程到该学视察。入宋后,该学仍称“白鹿国庠”。此后,屡经兴衰。宋朝南渡后,呈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大师朱熹知南康军,访求白鹿洞书院遗址,重建屋舍,并上疏请赐高宗手书《石经》和《九经》注疏;购置学田;招收生待入学,…  相似文献   

11.
宫体诗形成于南朝,花间词孕育于晚唐五代,而二者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极为相似。南朝与晚唐五代的政治、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时代风尚,直接刺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朝代更迭与政权割据促使文人享乐意识萌生;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追求新变的文艺思潮使得文学作品表现出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宫体诗形成于南朝,花间词孕育于晚唐五代,而二者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极为相似。南朝与晚唐五代的政治、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时代风尚,直接刺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朝代更迭与政权割据促使文人享乐意识萌生;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追求新变的文艺思潮使得文学作品表现出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马楚是五代军阀马殷在湖南建立的割据政权,但它能认清自己面临的不利形势,对外采取臣服中原朝廷的策略,对内实行“养士息民”的政策,使经济和化均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渗入底层民众生活的重要制度,是国家最基本的社会控制制度。唐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由身份等级制控制向财富控制转化。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不仅有利于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赋役征收的合理化及乡村社会控制的转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制度需求,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制度需求,并有利地推动了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5.
开发皖北民俗文化资源,提升区域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北民俗文化是在皖北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各类生活事象,是皖北各族人民世代辛勤劳动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在内涵上体现出皖北地域之物质形态、人文言行和民众心理特征,有着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并且在与其他区域民俗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依据区域特点对皖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整体提升区域文化功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民族融合等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代词风对北宋词影响较大,与花间词相比,南唐词具有情深而文雅的特点,更易为北宋士大夫所接受。欧阳修在北宋词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又具有合体的文学观念,因此他对于南唐词的接受,更能体现北宋人的文化审美心态。一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节、形象的写作技巧,深化、细化词作的情感;二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欲描写,提纯人的感情的写作技巧,使得感情温润纯正;三是接受南唐词幽深的意境,摈弃了其深广的意境;接受南唐词细腻婉转的情思,淡化了其深沉的情思,使得意境迷离,情思摇曳。这样,既遵循了词作摇曳迷离的心绪文学的审美特征,又遵循了儒家温润雅正的审美思想。这种心态的形成是由作者对于词体的认识、合体观念及其儒家文化审美观念共同决定的,也是当时士大夫接受南唐词时的普遍心态,但这种心态一方面不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内心感受,一方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束缚,因此说,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心灵审美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作为道教文化的宣传者,唐传奇吸收道教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阐释道教思想,另一方面展现了自身的独特生机。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理论与唐传奇紧密结合,道家深奥的学问借助唐传奇的文学体裁得以通俗易懂地展现。唐传奇与道教有着多重关系,除了互利的方面外,道教具有禁欲思想,而作为文学,唐传奇具有人文情怀和启迪作用,二者在宣传"人欲"方面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三处取经图画与《西游记》故事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西走廊的石窟和寺庙中,有几幅不同时代留下的以唐僧取经故事为内容的绢画或壁画。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晚唐绢画虎伴行脚僧图,说明初唐的唐僧取经故事正在由真人真事向传奇故事逐步演化。安西榆林窟的唐僧取经图被认为是西夏时的作品,比南宋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至少早100年。张掖大佛寺的《西游记》连环画为元末明初的作品,比《西游记》成书早200多年。这些图画是研究《西游记》文化和古丝绸之路上长期凝聚而成的取经情结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挖掘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资源,在敦煌学、河西文化与《西游记》之间的关系上开辟和扩大新的研究领域,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达,为唐朝对外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大量外国人来到唐朝学习和经商,为了保障外国人在唐朝活动应当享有的正当权利,稳定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唐政府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涉外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涉及外国人出入唐朝边境的规定,外国人在唐朝生活、学习、经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唐代法律开明严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