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在具自身发展的悠悠长河中,几乎汇集了中国文人(当然不仅仅是文人)的所有智慧,闪射出思想与艺术的耀眼光芒,凸现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诗意气质”。这种诗意气质,源自“言必称诗”的《诗经》——春秋战国时代,成熟于魏晋——一个以人的自觉为因进而以文的自觉为果的辉煌时代:“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的时代。要观照这个时代(魏晋)的文学(以诗为主)特质,就得先从《古诗十几首》开始。  相似文献   

2.
从桃花源、后花园到大观园——一个文学类型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桃花源”、“后花园”和“大观园”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是中国文学中三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乌托邦建构。它们尽管在表现形态及指涉的意义上多有不同,但均是以“自然”作为其原始根基和人性尺度的,是以“自然”(天道)与“人文”(人道)的遥契圆融为其美学境界的。这种“自然”的复归与“栖居”的开启,对“人文”的过度发展与无限膨胀,无疑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可给出离“自然”太久的人类找到一条“还乡”的路。这样,人文便可失去它压抑性的含义,人便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相似文献   

3.
“图文并茂”是明代传世拳经图谱的重要特征和知识表达方式。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明代拳经图谱“图文并茂”实践展开研究。研究认为:①武术拳经图谱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图文并茂之理想,并在明代“礼下庶人”的社会背景下,以政治制衡、艺术熏染和文化互动为逻辑支点形成“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图文并茂格局。②其图文并茂实践不仅涵盖了因图图互构、文字点醒、图文互渗等内容而产生的“图文互文”,还包括由于图文分属不同符号系统而形成的“图文缝隙”。作为明代拳经图谱 “图文并茂”实践的一体两面,“图文互文”和“图文缝隙”相互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了一场“和而不同”的武术视觉景观。③立足“图像转向”视角,需重新审视明代拳经图谱中武技的视觉化保存,形象化呈现,神秘化赋魅的历史经验,旨在丰富拳谱研究的传统范式,反思“文贵图轻”的普遍观念,以期为当代武术图文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呼应当今“读图时代”。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学及逻辑学的角度分析“人文奥运”中”人文”的本质属性是“人文精神”,其具体内容是摆脱物质主义对人的束缚,实现人性的自然回归;在对人文精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奥运会中人文精神的兴衰历程.阐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奥运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是成都体育学院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的办学特色。“以体为主”,突出了体育院校的办学特性,是必须永远保持的本色;“体医渗透”,体现了体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是必须永远追求的方向;“体文结合”,反映了体育回归人文的时代潮流,是必须永远贯穿的精神。“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相辅相存、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一专多能”由一般的泛指转化为特指,使成都体育学院具有了区别于其他体育院校的“大同小异”,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课堂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但我国传统的课堂管理更注重秩序的整齐划一,更强调教师的规训与惩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被“驯服的肉体”。这种“规训化”的课堂管理模式在当今时代的检视下其弊端一览无余。时代的发展,教育更强调使“人之为人”的重要性,更注重发展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所以,我们应反思“规训化”课堂管理的种种弊端和不良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的新理念,进而走向“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近年的入境游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互联网时代,英文旅游网站本有很大发挥空间,但福建省英文旅游官网却被忽视了。本文从“品牌理论”出发,强调了英文旅游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并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发,提出英文旅游网站文本内容必须由其汉语文源编译而来。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近年的入境游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互联网时代,英文旅游网站本有很大发挥空间,但福建省英文旅游官网却被忽视了。本文从“品牌理论”出发,强调了英文旅游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并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发,提出英文旅游网站文本内容必须由其汉语文源编译而来。  相似文献   

9.
储呈进 《阅读》2013,(3):20-21
有句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看一个人要想看到他的心里去,可以看看他的眼睛。同样的道理,要想把一篇文章读懂读透读出意思来,那也得善于去找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眼睛叫做“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个词语或句子往往“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文章中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文眼”一般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呢?  相似文献   

10.
词义的解释在词典编纂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任何一部词典不管其性质、对象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词典编著者都要着力于词义的解释,力求准确明了.《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词典专著,在解词释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其主要的释义方法大体可归纳以下几种.一、因形释义根据篆文的字形结构,把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以字形的分析确定字义的解释,这是《说文解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释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例如:(?)(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欠):张口气悟也.家气从上出之形.(?)(曲):象器曲受物之形也.因形释义的方法是由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汉字在其产生的初期主要是象形符号,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慎把这种象形符号称之为“依类象形”的“文”,在《说文解字》中约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另外的百分之八十是许慎所谓“形声相益”的“字”.“文”代表字原,“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孽乳派生出来的,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文”会出新意,或是在“文”之上再加一个标音符号.当然这个标音符号也是以象形符号为基础变化而来的.因此,尽管“文”和“字”是不同的,从“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12.
常用字探源     
十 金文中多作。文字学家马叙伦认为:古结绳时代以一条绳表“一”,而于一绳之中间作结表“十”。“十”字源于此是无疑问的,是个会意字。许慎在《说文》中说:“十为数之具也。”在解释章字时又说:“十,数之终也。”“数之具也”与“数之终也”大体相同,表示数字告一段落的意思。我们数数,数到十就结束了,再从头十一、十二往上数。《说文》讲的并非字源,而是对“十”所包含数字多少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人文主义用杜维明的话来说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在‘‘轴心时代”(AxialPeriod),“人”第一次从自然中被唤醒并进入一个属于人自己的社会。“人文主义”一词不仅仅是西塞罗那里的humanism,而且是在他之前就已经在东西方出现并且已具有很深刻内涵的术语。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就是在这个轴心时代中以“德性”为共同特征成长起来的,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态势日渐明朗,在此背景下,人权是否会迭代为“第四代人权”逐渐成为时代之问。历史表明,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迭代,并不能改变人权的前提——“人”。根据马克思对工业革命的分析,人的“类本质”不能与异化相混淆,故“人是数字存在”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所谓的“人权迭代”思维源于“三代人权”的理论误导。“三代人权”破坏了人权的体系性,否认了人权作为体系的应变能力。在人权的整体结构中,自由权驱动工业革命的同时也伴随着异化的风险,参政权的“积极参与”功能和社会权的“国家目标设定”功能分别构成了克服异化、保障弱者的机制。这套人权架构本身就有应对工业革命保障弱势群体的强大潜力,其内核在数字时代不会迭代。因此,数字时代不会产生“第四代人权”——“数字人权”。  相似文献   

15.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16.
伏羲、神农、轩辕史谓“三皇”,在其所生活的悠远而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上古文化即是三皇文化。伏羲文化是上古“佃渔畜牧”时代的图文化,以“易”为中心;神农文化是“农垦时代”的药文化;轩辕文化则是天、地、人三合一的医文化。三皇文化兴起于渭河中上游,在黄河流城得以发展,并波及长江流域,从而形成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7.
回鹘文契约中出现过“babitig”与汉字“元契”,山田信夫认为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是,他不清楚汉文中是否有“元契”这样的词。他认为如果没有的话,这可能是住在吐鲁番的汉人汉译的东西,即把“babitig”译成“元契”。笔者认为,虽然回鹘文契约中出现汉字“元契”是偶然现象,但它与汉唐至宋元时代汉文契约中的券、元券、契、市契、元买、上手等一系列词汇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关系。回鹘文资料中也有“ba”对“元”、“bitig”对“文字”、“书”等的先例。回鹘文“babitig”的汉译用字是“元契”。  相似文献   

18.
“动人”是高明《琵琶记》自觉追求的戏曲创作与审美观念。作品对其内涵展布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庸中之奇”叙述中自然而然感发接受者向“善”伦理意志;二是“布帛菽粟”题材与笔墨中传达丰富深刻内涵;三是“因文生事”中体现杰出“文才”。三方面内涵展布,体现出对戏曲文体传“奇”本质尊重、对“文”抒情特征与表现才能开发、对经史传统征实尚用重教“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观念继承、对读者与观众审美情趣自觉迎合。这三方面展布,使《琵琶记》形成非同凡响格调,促成它“经典”地位确立。以《琵琶记》“动人”内涵展布成功为借镜,可为当今文学创作提供有益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9.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20.
“穷”在古今汉语中都是一个常用词,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其词义也有变化。“穷”在古代常常和“达”形成一对反义词。如: 1.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2.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述例句(皆出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中,第1例的“穷”和“达”构成了一对反义词,第2上例中,只有“穷”没有“达”,但从文章的意思看,他们都是“达”的反义词,都指“不得志”、“没有出路”、“处境困难”等。由于对“穷”的古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有些译注古书的著作对“穷”字的解释欠妥,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就把这二句中的“穷”解释为“穷苦”。其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