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永远的油灯     
不久前,一位近30年未曾见过面的儿时伙伴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前两天在整理家庭档案时,无意中看到了我们初中毕业时我给他写的毕业留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刻苦学习的情景,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共同度过的每个夜晚,愿我们的友谊如同这煤油灯光般永远明亮”。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11,(17):79-79
《庄子心得》、《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这些厚厚的经典书籍,不用捧在手中.也可以轻松阅读。为迎接建党90周年.掀起学党史、颂党恩活动热潮.《读点经典》自出版发行以来,连续居重庆畅销书的榜首。为了在形式创新方面有所突破.汉王科技联合重庆出版集团推出建党90周年《读点经典》电纸书纪念版。  相似文献   

3.
大约在初中时,我受老师的影响喜欢上了古典文学.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床头的一本《唐诗三百首》已被我翻烂了.像背外文单词,我逐篇背诵,反复咀嚼,静心玩味。我喜欢南唐二主的词.尤其喜爱“虽蓬头垢面不掩天姿国色”的李煜的词。那时对李后主之词能倒背如流,从词句感受到的美.浸透了我的全身心。那时.正是我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4.
经过军转考试并按排名选岗,我被分配到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工作。2014年11月10日,是我脱下穿了25年的军装到新单位报到的日子。那天下午,毕处长领我到档案室,把我交给了孟秋娟大姐,让我跟随孟大姐学习档案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做一个像她一样的"优秀档案人"。11月11日一大早儿,我就来到了单位。孟大姐早早地帮我收拾好了办公桌,还给我准备了一些档案学方面的书籍,几本《中国档案》《山东档案》杂志和几份关于档案工作的文件。她微笑着对我说:"要想尽快从门外汉变成内行人,学习是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我如获至宝。孟大姐1991年正式从事档案工作,至今已经整整24个年头了,仅凭这一点,就让我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在生活中,总想刻意留存一些什么,尤其是与家庭或个人档案相关的东西。比如我年轻时曾经保存有上百张电影说明书和话剧戏单,每张上面都写有我当时的观赏日期、时间、地点。但随着岁月流逝,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如今已都如星流云散。然而与此同时,有些与家庭或个人档案相关的东西,我们并没想刻意保存,结果却留存了下来,比如44年前我的中学老师伍颜瑛写给我父母的一封信,今天就成为了我的家庭档案。  相似文献   

6.
信仰、信念、信心等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更值得让媒体倾注热情和投入。这些年,每次坐国航的班机,起飞前空姐都会对我说:"您是我们的金卡会员,这是给您准备的报纸。"基本上,《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是赠阅的标配。于是,我在万米高空,仍然是《参考消息》的忠实读者。平常我有一份《参考消息》,是北京版的《参考消息》,因为周一到周五,北京版的《参考消息》都有16个版的《参考消息·北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2014年9月至12月在大连展开,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卢建伟在选拔赛中以99.348分获得小组第一名,位于全省十强之首,进入全国二十强之列。去年11月8日好记者讲好故事在央视晚会播出时,卢建伟等20名选手在记者节晚会节目上亮相。此后,辽宁广播电视台为卢建伟做了专题采访,并在辽宁新闻节目中播出了4分钟的专题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辽宁日报》等也在显著位置大篇幅刊发了卢建伟的演讲词并配发了编者按。在随后三个多月的奔波讲演中,卢建伟与同行们为新闻感动也感动着新闻,他们的故事诠释了好记者对职业的忠诚和信仰。  相似文献   

8.
马灵 《档案》2014,(12):52-53
正30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个尚不满18岁的小姑娘,一个满眼翠绿、树枝已被泛着红光的苹果压弯、竹子架下挂满了葫芦的小院,一幢简洁宁静的红砖小洋楼前,一位满头银发的儒雅长者说:"到这儿来工作吧。""好!"就这样,我走进了档案馆。那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有着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时代。因为自己学的是文档专业,实习导师就是档案馆老馆长,即将毕业的我又根本不用为自己去哪里就业发愁,所有同学都是国家包分配,更因为自己喜欢资料库里贴着红标签的《红与黑》《基督山伯爵》《苔丝姑  相似文献   

9.
正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阅览室窗子上时,老郭和老高就已经在门前等着看报,此时到上班还有二十分钟的时间。他们两位是读者当中年龄最大的,老高八十三,老郭八十。也是看书学习最认真的读者,十几年来风雨无阻,天天如此。照例笑着和他们寒暄几句,便开了门,重复每天必做的扫地拖地,擦桌子,收拾报纸杂志等这些琐碎事情,最后再给阅览室养的几盆吊兰浇上水,做完这些时,阅  相似文献   

10.
1948年4月21日,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工人、共产党员王孝和遭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于同年9月30日牺牲。王孝和烈士的最后影像是《大公报》记者在特刑庭和烈士赴刑场途中记录下来的。他慷慨陈词、从容赴刑,那张年轻俊朗的脸上浮现出的笑容是革命精神最好的诠释。王孝和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1924年2月出生在上海虹口师善里四号底楼一个灶间,1938年考入励志英文专科学校,1941年,17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他进入杨树浦发电厂控制室当抄表员,并一直从事上电系统党的秘密工作。60多年过去了,本文整理者来到提篮桥监狱王孝和烈士就义纪念碑前凭吊,并找到了他的妻子忻玉英,听她讲述一个妻子心中的王孝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