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大学》本为《礼记》之普通一篇,在宋前并未受到特别关注。二程始表彰《大学》,称之 为“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子进一步为其作传,《大学》一跃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朱子承袭程子将古本《大学》之“在亲民”,改为“在新民”。而王阳明《传习录》第一条即是对此改法的质疑。但现代学者在讨论朱、王《大学》今古本之争时,多收紧在“格物”、“致知”、“诚意” 等条目。虽偶有提及“新”、“亲”二字,但亦止于蜻蜓点水。惟在徐复观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那里,新、亲之辩上升到重要的理论高度被加以认真检讨。本文拟重新追溯“新”、“亲” 之争的思想谱系,并将以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解读,置于这种思想光谱之下加以检视,藉此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之不同诠释进路,同时进一步阐发儒家“新”、“亲”之辩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来关于《大学》"亲民"与"新民"的争论中,朱熹和王阳明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朱熹《大学章句》对《大学》进行补传和注解,并改"亲民"为"新民"。王阳明回归古本《大学》,不同意朱子对《大学》经文的改动,认为应作"亲民"。朱熹和王阳明关于《大学》的今古本之争,反映的是两人不同的哲学思想。大致来说,朱子走的是自上而上的"致君行道"的路线,阳明则是自下而上的"觉民行道"路线。朱子的"新民"突显了士人对民众的教化;而阳明的"亲民"则倾向于对民众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亲民说是王阳明学说的三大内容之一,但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薄弱.王阳明亲民说的提出是最对朱熹改《大学》古本的“亲民”为“新民”而发,主要观点有二,一是亲民与明德一体的天地万物一体说,二是为政在亲民之说,体现王阳明在政治上切实关爱人民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古本《大学》因其在篇章结构上没有明白的阐释“三纲领”和“致知格物”的文字以及没有明言功夫之下手处这两个问题,遂多有学者质疑其有错简或缺文.当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分别就《大学》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和义理方面作了颇有深度的探讨.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大学》之功夫入手处在“诚意”,“格物”之“格”乃悬置之意,古本《大学》欲以“诚意”统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并无错简或缺文.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宋学以四书之《大学》思想为纲,有着鲜明的经世品格。明代儒臣丘溶的《大学衍义补》可以展示《大学》经世进路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大学》偏重明体到倾向达用,丘溶十分重视《大学》文本的解读,在《大学衍义补》中体现了他的达用的经世思想。《大学衍义补》一方面将《大学》经世进路推到极点,另一方面也昭示儒学经世思想的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7.
《诗序》中各诗篇的序有三百十一篇,与现存的篇目相应。其本身是脱离《诗》经由口头到定篇单独流传的,后人将其割裂开,或加以补充修改,配到每篇诗的下面,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式:序分置每篇诗下,先标明篇题,再叙说诗意[1]。《诗论》谈诗篇,形式更为自由活泼,多将几个篇目合而论之,贯彻一个统一的思想。如“《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绿衣》之思,《燕燕》之情,  相似文献   

8.
《近思录》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结构基础,内容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对《大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体现出宋代理学教育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人性论构成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仁”“义”“诚”等道德概念贯穿《近思录》全书,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语汇;与此同时,《近思录》对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等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大教育”的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并深刻改变了此后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宋代疑经改经思潮的影响、朱熹建构自身理学体系的需要及朱熹个人对《大学》的精深研究,成为了朱熹对古本《大学》移文补阙、分经别传的历史条件。朱熹《大学》改本的刊行,奠定了《大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典地位,推动了《大学》在后世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10.
洪兴祖校《楚辞》而撰《楚辞考异》,其中引《楚辞章句》“古本”22条。所谓“古本”,乃指六朝时《楚辞章句》传写本。从“古本”不但可以了解《楚辞章句》文句在六朝时流传的一些情况,更可以据以校正历代《楚辞章句》文句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误、衍、倒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龙场悟道,王阳明正式确立了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和“知行合一”两个命题。之后,他开始对朱熹注解的《大学》发生怀疑,转而信所谓古本《大学》。《王文成公年谱》(下简称《谱》)载:“先生在龙场时,疑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名义问题一直以来悬而未决,大大影响了人们封《大学》一篇的内容的正确把握。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对文中“大学之道”一句解释,认为将“大学”一词解释为“学问之大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借用佛教心性理论阐释《大学》,憨山也从佛教角度分疏《大学》,两人解读《大学》的思维理路大致相同:畅明本体的内在精神超越。王阳明是儒家向禅的靠近,虽充满禅意却不失儒家情怀。憨山是佛家向儒家的靠近,虽隐含救世情怀但终归于佛家。儒佛两家相互交融却不失各自的主体性,这成为晚明儒佛合流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当宋明理学发展至晚明时,理学开始衰落,学风日益空疏。为了纠正时弊,学者们纷纷开始重新研读《大学》等经典,希望通过重新诠释《大学》来引导学风弃"虚"蹈"实"。在这方面,清初诸儒作出了突出贡献,毛奇龄就是其中之一。毛奇龄通过他的《大学知本图说》重新诠释了《大学》的义理,发扬王阳明、刘宗周知行之说,强调践履功夫,颇有独到见解,也表明其倾向实学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自昭明太子以来对《闲情赋》之种种评价,得出:昭明之说最得其实,苏东坡批评昭明是因误解陶赋之“强生事”;现当代部分人说它思想大胆,敢于反礼教,是拔高其在文学思想史上之地位,是为全集“缩小”眼界之故。另外,本文又通过对昭明在《陶渊明集序》中,高度评价陶渊明其人其文,而《文选》仅录陶作寥寥数篇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辩,指出:此非如某些学人所说的是昭明之矛盾,而是其采取道德(功用)与文学分殊之价值取向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三教偶拈序》署名“东吴畸人七乐生”,此为冯梦龙之别号。《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结尾诗署别号“髯翁”,此为冯梦龙晚年所作小说中诗的别署。冯梦龙编撰的《智囊》辑录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其中不少写入《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两书对王阳明的评价也完全一致,这是冯梦龙作《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的重要旁证。  相似文献   

17.
自19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新公共管理”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促使大学进行市场化治理。《贾纳特报告》、《迪尔英报告》以及《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反映了政府在大学内部推崇建立类似企业的市场化行政管理结构的基本历程。英国大学“多中心参与”、“行政权力去中心化”以及实行问责制的治理模式,也给我国大学治理带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记》日:“师,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儒家的经典作《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以道德教人的意思。可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对教育来讲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9.
马端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元代众多《诗经》学研究者中的重要代表之一。马端临在元代废《序》的大环境中,主张遵《序》,可谓独树一帜。他在其《文献通考》中认为,《序》有功于《诗》,《诗》赖《序》以明,且《序》符合圣人"无邪之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马端临的存《序》说体现出其对诗歌艺术规律的独到认识。可惜的是,马氏对《诗序》的作用缺乏客观认识,由于《诗序》带有阐说儒家思想的说教色彩,并不能说明诗歌的意旨,从而使马端临的存《序》说又回归到遵《序》的窠臼之中,其《诗》学观念囿于汉学,思想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20.
本“破”,肉《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辨驳郑先生否定王逸之《哀时命》为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说;“立”,从屈原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同共点考察,并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原因,证明王逸《哀时命序》之说正确,从而指出:《哀时命》可作为考屈原事迹之一助,而以之考严忌之生平事迹则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