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已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数字化媒体正迎面扑来,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加入WTO,国外期刊抢滩入市,国内期刊竞争日趋白热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出版的中心环节"的编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变意识、与时俱进"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2014——2016年,"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本文对百度新闻中"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样本进行统计,从报道总量和样本内容两方面建构,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失联"报道时间持久且集中,以"事件性"短消息为主,内容煽情.因此,报道应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为落脚点,将事件准确地呈现给受众.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到科学网转载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科研领域,"70后"将成被"抛弃"一代?>,文章提出:"60后"年富力强,"80后"后生可畏,"70后"遭遇前后夹击,因此"70后"将成被"抛弃"的一代.这篇文章提出的"70后"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关注,但是"70后"将被"抛弃"的提法显然是错误的论调,是一种误导.我们不希望在已经很浮躁的大环境下,再去人为地制造新的浮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弢 《当代传播》2001,(1):38-39
会议报道有着天生的严肃性,"两会"报道是会议报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它比一般会议报道的严肃性更强.不可否认,我们以往的"两会"报道存在着模式化的趋向,报道缺乏亲和力.严肃的措辞、刻板的编排拉开了报道与普通受众的距离,从而影响了报道的传播效果.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两会"报道也逐步开始尝试运用平民化的视角,拉近与普通受众的距离,寻找会议新闻与老百姓关注兴趣的契合点,以争取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将"新闻,也就是预告性新闻,严格说,"将"新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姑且把一些将要发生的事实称为"将"新闻。从读者需求的角度讲,"将"新闻能满足读者预知的心理需求;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将"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发生变化,很可能使媒体陷入失实报道的尴尬境地,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损失。因此媒体必须对"将"新闻从严把握。选题应慎重对"将"新闻要精心筛选,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6.
无论采用那种结构,"问式"报道都离不开问题的设置.提问、设问或反问是它的精髓.虽然"问式"报道源于"问式"思维,但不只是单纯地提问和设问.这是笔者提出"问式"报道并对其进行梳理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牛津大学路透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媒体行业趋势与预测报告显示,数字订阅付费和"创作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音视频产品是新一年媒体行业的主要着力点,"混合办公"将成为许多新闻机构的常态,媒体会更加关注报道议题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采取更加有建设性而非对抗性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民生"二字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公众视线,政府工作报告和新的"十二五规划"都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工作重点."民生"也为电视新闻报道理念的探索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素材,"民生情怀"成为电视媒体延伸报道视角、承担社会责任的新路径,但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的取向因价值理念的偏差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因此,如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合理地构建民生视角、促使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是电视媒体当前以及未来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徐敏 《传媒》2017,(23):75-77
近年来,"舆论反转"现象频发,这与新闻媒体的报道或相关信息的公开有着直接的关系.分析和总结典型的"舆论反转"事件,可以发现一般事件的"舆论反转"往往与初期报道的失范有关,而突发事件的"舆论反转"则多由信息披露不当导致.从更深层次分析,"舆论反转"现象频发是新媒体环境催生的.为此,可以从加强媒介监管、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重视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等举措入手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0.
于欣 《青年记者》2008,(10):80-8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这个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几十倍以至上百倍,"经济"已经取代了"政治"成为媒体日常报道离不开的中心词.然而,问题是,报纸上的经济报道常常让老百姓望而生畏,通俗易懂又有启示意义的经济新闻在今天经济热潮时代实在是太少了,这是一个值得媒体人高度关注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农地入市击中土地制度要害据《新京报》报道,本月底,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将发布一份关于当前土地调控政策效应的报告。报告建议,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这一政策建议的核心命题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实际上触及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灵魂,将改变土地市场上的博弈主体,促进土地市场真实价格的形成,从根本上体现了对农民利益的维护。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农地入市从形成政策建议到落实,由于涉及利益广泛必然会遇到空前的阻力。农地入市无疑可以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问题,但是,这也同样意味着断…  相似文献   

12.
有人会问:"反映报道"是不是就是"连续报道"?这里,回答是或回答不是,都不容易说明白.我们可以这么表述:第一,"反映报道"的本义,应是在报道或披露某人某事某问题某现象之后,记者收集的社会各界对此的看法和意见.第二,在连续报道的"家庭成员"中,反映报道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从"史上最牛钉子户",到"厦门PX事件",再到"周老虎事件",网友的言论不断闪现在中国的舆论中.这些将自己所见、所闻提供给公众的网民,被称为"公民记者".在今年的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反击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的不实报道、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力量,"公民记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网络汇聚,越来越有力地影响着媒体、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在一些主流媒体看不到或不愿意涉及的领域,"公民记者"的声音甚至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4.
《重庆时报》伦敦奥运报道的主旨是:金牌之外,将奥运与人生高度关联.我们认为,奥运就像一场浓缩的人生,除了胜利,"尊严""公平""命运""爱""银牌"等要素更应被极致展示.而这些要素,最终也成为《重庆时报》伦敦奥运报道的版面名称.  相似文献   

15.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采访突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对象不配合怎么办?调查类报道记者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市场化媒体兴起后,上述情况更加突出.如今媒体的报道理念与以往那种"人家提供什么,我就报道什么"不同,而是"就要得到我想要的".于是,"采访突破"便成为记者经常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缪磊 《新闻实践》2003,(3):30-31
2003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温州都市报>与武汉<楚天都市报>同时在一版刊出了温州至武汉1586次列车部分司乘人员与"蛇头"勾结,大量"偷渡"民工,侵吞国家票款的长篇报道.铁道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刘志军迅速对"偷渡"报道作出批示,铁道部联合工作组连夜赶到武汉展开调查,一批乘警、铁路工作人员受到严肃处理;拥有35万职工的郑州铁路局将此事作为全局职工的反面教材,"偷渡民工"现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对都市类媒体的经济报道来说,"机"大于"危". 可以说,金融危机带来前所未有的报道机遇,也深刻影响着都市报经济新闻报道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提到"深度报道"的概念,现在许多记者脑海中的即刻反应便是那些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冠名的文章或栏目.其实,这类标题的文章或栏目大多是琐碎材料的组合,"大"、"长"并非是深度报道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琛  来向武 《青年记者》2008,(15):52-53
从全面参与报道1984年奥运会起,我国媒体在对历届奥运会的报道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奥运报道模式.从报道的指导思想和报道内容的选择方面看,"唯金牌论"是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点都锁定于"三农"领域,由此可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媒体理应对"三农"报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受版面、采访成本、目标受众、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三农"报道在许多媒体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如何加强"三农"报道?笔者试作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