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跑途中跑支撑阶段支撑腿关节肌肉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施宝兴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495-499
采用测力、测角加速度和多机多分辨拍摄技术对短跑途中跑支撑阶段肌肉动力学特征进行关节内力矩的计算与分析。研究表明,运动员踝关节跖屈肌的最大力矩与跑的速度呈显著相关;膝关节的伸肌在接近一半的支撑时间内是做离心收缩,离心收缩肌力矩的峰值要高于向心收缩的肌力矩峰值,离地前20%时刻膝关节屈肌起重要作用;髋关节在支撑阶段存在关节屈伸肌群交替工作,在着地后瞬间有较大的屈肌力矩,在离地前髋关节伸肌起重要作用,支撑阶段下肢关节肌肉快速退让性的离心收缩与主动收缩起同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健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9,(4)
短跑途中跑前支撑阶段(缓冲阶段)的技术是田径运动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依据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理论,寻找出影响前支撑阶段人体总重心水平速度的因素:(一)摆动腿大腿角速度;(二)着地角;(三)着地瞬间看地脚的向前水平速度;(四)前摆上臂角速度。 相似文献
3.
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深入认识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动作系统中各环节协同的关系,完善短跑技术和专项力量训练理论。研究方法:采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论:优秀运动员支撑摆动技术的主要运动学趋势,是支撑腿和摆动腿的髋角、膝角和踝角在支撑过程中均较小,两大腿的剪绞速度更快、幅度更大;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两大腿以髋为轴的剪绞—制动;积极着地是合理的短跑技术的基础;途中跑中前支撑段的技术效果是提高和保持最高跑速的主要影响因素;跑的主要动力是体后支撑阶段与人体运动方向相同的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两大腿的剪绞—制动力量和支撑腿膝、踝关节的低位趋等长力量,是短跑专项力量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途中跑是短跑的重要阶段,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跑的技术效果。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快跑中髋部伸展的意以、速度、幅度和摆腿下扒着地的积极性、速度、方法、距离及效果等,在支撑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和腾空阶段的摆动效果,是影响短跑技术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10名一级左右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阶段重心水平速度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1)支撑阶段支撑腿膝关节最小角出现在垂直支撑以后;重心水平速度在着地后逐渐下降,在垂直阶段之前达到最小,而后逐渐增大;(2)髋关节的运动学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运动员的短跑水平,髋关节的力量与柔韧性很大程度上决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3)支撑腿支撑阶段踝关节的运动学参数应成为评定运动员短跑技术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过分追求小腿的回摆速度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6.
王志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9)
通过 \"逆向动力学计算\"的方法,系统揭示了不同水平短跑运动员支撑过程中支撑腿下肢各关节净肌力矩与关节功率特点以及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异,更为深入地探讨了短跑途中跑技术以及专项力量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前,决定短跑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是:提高途中跑最快速度的关键是放松跑,还要增加步频和步长,以及训练后的放松恢复。 相似文献
8.
对短跑途中跑动力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短跑途中跑的前支撑阶段是人体水平加速的主要动力阶段;以髂腰肌为主的屈髋肌群和以股二头肌为主的伸髋肌群是人体水平加速的原动肌;缓冲被赋予新的意义;途中跑时应增大脚着地点的距离;并尽快结束无效蹬伸。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男子短跑运动员100m途中跑垂直缓冲时段运动学参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下肢的关节点的夹角及上臂摆幅与跑速高度相关,各环节角度变化将影响短跑运动员跑进时的前蹬阻力及后蹬腿的蹬地方向,进而影响后蹬腿对地做功的有效功率。由此可见,增加短跑运动员途中跑垂直缓冲时段髋关节、膝关节及上臂前摆幅将有助于提高短跑的跑速。 相似文献
10.
短跑是田径中最悠久的运动项目,是重要的基础项目。髋关节作为人体躯干与下肢连接的关节,在短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髋关节在短跑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对髋关节在跑步过程中的认识仍有待不断深化。文章的研究目的就是对髋关节在短跑途中跑一个周期各阶段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期待对短跑的运动训练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几本田径经典教材和关于短跑的数十篇最新研究成果的研究整理,对短跑途中跑各阶段中髋关节的运动状态,肌肉收缩状态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了期间髋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不同的技术类型及成绩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求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之间配比关系对跳远成绩的影响,本课题采用高速 摄影和影片解析,分析、研究了94年全国田径精英赛、田径锦标赛、田径冠军赛的 15名运动员的有效试跳,以求获得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之间合理的配比关系,并将 运动员分为水平型、垂直型和均衡型3类,制定出分类标准,得出最后两步水平速度 与起跳瞬时垂直速度的比值,找出3种类型与成绩的关系及表现出来的技术特征,为 今后的跳远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中不同时相速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现场定点高速摄影、影片解析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减小,并与垂直速度增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蹬伸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略有回升,垂直速度保持增加的态势,且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都呈现出相对较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男子跳远运动员不同跳次中摆动腿摆动对速度变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定点高速摄像及数理统计法,对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不同时相、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变化与起跳缓冲、蹬伸阶段摆动腿角速度和两大腿夹角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成绩较好者,缓冲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减小值略大,垂直速度的增加值则更大;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都呈现出相对较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腿在体前活动的幅度和力度对短跑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短跑途中跑中,前蹬动作既有制动(维持人体动态平衡)作用,又有后蹬前的储能作用。所以,前蹬动作的质量在短跑中至关重要。在短跑训练中要重视腿在体前的活动状态,即加大腿在体前活动的幅度和力度有助于缩短前蹬时间,减小制动冲量;同时提高了后蹬时的所需能力而双赢。 相似文献
15.
男子跳远运动员不同起跳级次及其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定点高速摄像、录像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A、B两组起跳阶段不同时相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变化与着板角、起跳缓冲和蹬伸阶段膝角变化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成绩较好,缓冲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减小值会略大,垂直速度的增加值则更大;而且,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都呈现出相对较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Alex Bliss Jeanne Dekerle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2019,23(2):118-123
Knee flexor and extensor muscular assessment via isokinetic dynamometry is common practice and established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However, reporting assessment methodology regarding reciprocal and nonreciprocal movements is often vague or absent. Such methodological issues are crucial for accurate assessments. Therefore, knee extensor and flexor peak moment using either reciprocal movement or nonreciprocal modalities was assessed. Fifteen participants performed three blocks of five concentric muscle actions at three angular velocities [1: nonreciprocal (maximal active flexion followed by passive extension); B2: reciprocal (maximal active extension followed by maximal active flexion); B3 nonreciprocal (maximal active extension followed by passive flexion)]. ANOVA reveal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ithin-subject modality effects for peak knee extensor moment and flexor velocity and modality differences (p < .05). Reciprocal and nonreciprocal assessments gi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esults, with nonreciprocal giving higher peak moments. Reporting which modality is used is crucial to allow for greater clarity for the reader and practitioner. 相似文献
17.
论跑步周期阶段的重新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主要田径教材中关于跑步周期阶段的划分存在着重大理论分歧,并滞后于技术分析的实际应用。提出新的划分方法是基于两腿周期动作同时具有对应性、同步性和反方向性的特征,把单腿动作周期划分为折叠后摆、前摆、下压着地缓冲、后蹬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Koichiro Inoue Hiroyuki Nunome Thorsten Sterzing Hironari Shinkai Yasuo Ikegami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3,31(11):1023-1032
AbstractWe aimed to illustrate support leg dynamics during instep kicking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the support leg action in performance. Twelve male soccer players performed maximal instep kicks. Their motions and ground reaction forces were recorded by a motion capture system and a force platform. Moments and angular velocities of the support leg and pelvis were computed using inverse dynamics. In most joints of the support leg, the moment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or counteracting the joint motions except for the knee joint. It can be interpreted that the initial knee flexion motion counteracting the extension joint moment has a role to attenuate the shock of landing and the following knee extension mo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nsion joint moment indirectly contributes to accelerate the swing of kicking leg. Also, appreciable horizontal rotation of the pelvis coincided with increase of the interaction moment due to the hip joint reaction force on the support leg side. It can be assumed that the interaction moment wa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the pelvis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within the horizontal plane from the overhead view that precedes a proximal-to-distal sequence of segmental action of the swing le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