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叔湘先生的《古今言殊》一文被收入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题目被编者改成了《语言的演变》。诚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说,“这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然而白璧微瑕,在所难免。现将笔者教学中的思考公之于众,以就教于方家同仁。第五段有一处表述不明确:“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1996年3月修订的职高语文教材第三册入选了两篇新课文:第七课《“希望工程”播种希望》和第八课《疯狂的捕捞—洞庭湖渔业资源破坏情况调查之一》。这两篇课文,从思想内容上看,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但从语文教材的角度看,就不能说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语文教学大纲》)了。《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入选的现代作品,不仅要思想内容好,还要语言文字好。即“语言文字要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而这两篇课文的语言,却明显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下面分别从两篇课文中各举一段文字,试作评改。 先看《“希望工程”播种希望》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3.
晓霞同学问:《北京立交桥》一文是怎样选材的?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文章的体裁。就题目而言,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一文都是“地名 物名”的偏正结构。但两文的写作目的不一样。《中国石  相似文献   

4.
<正>走进两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听了两节优秀的阅读教学的家常课。一位教师执教《早》第一课时,一位教师执教该文的第二课时。因为是完整的一篇文章的教学,于是就自然地不能让自己只思考一节课的设计与现场。首先这篇文章就是"不走寻常路"的典范。作为一篇游记,文章的题目按照"寻常路"应该定为"游三味书屋",或者"三味书屋游记"等,可是作者不走寻常路,所以有了《早》这个"文眼"。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也是"不走寻常路"的:本文的重点意在向我们介绍鲁迅,可是作  相似文献   

5.
对《怀疑与学问》的“怀疑”江苏/杨以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编选提出这样的要求:“课文要文质兼美”、“语文文字要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怀疑与学问》一文,可谓“文质兼美”,但就“语言文字要合乎规范”而言,...  相似文献   

6.
笔者新近发现一篇三家杂志同时刊登四位作者分别署名的文章,感触颇深。在贵刊的1997年第11期中刊登了《教师要深入思考“思考题”》一文。该文思考得全面,举例也很典型,是篇优秀的文章。作者署名为:江苏如皋市沈长生。而在1997年的《读写算》教研第6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研究中心与湖北省荆门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中也刊登了同样的文章。作者是沈玉华与沈长生。后来笔者在97年第11期的《小学教学》(河南教育社出版社)中也看一篇同样的《教师要深入思考“思考题”》一文。该文作者也是  相似文献   

7.
对《荷塘月色》的解读,大部分是局限于外科手术层面上的剖解,少有能达到内在情绪上的感悟,从而也不可能触及到作者对和谐生命状态的那种隐喻,往往都不能够给以下三个问题比较完整的答复:一是作者“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了没有;二是文章开头和末尾都提到了妻子,这和文章立意有无关系;三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和前文的描写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如果从“和谐即美”这一角度来看《荷塘月色》,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不需要在文章之外辛辛苦苦地另寻佐证。一、和谐与不和谐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为大家展示了一幅“幸福生活图”。墙外:满月的光,马…  相似文献   

8.
编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的《怀疑与学问》一文,似有多处病句。现不惴冒失,析述于后: 文章的第四段,段首云:“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这个句子至少有两个问题:①“不论信不信”,意思是说:不管我们是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那么请问:“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已经得出了相信或不相信的结论,然后还“应当经过一番思考”?到底是信与不信在前,还是思考在先?②“不论信不信”是从正反或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说的,与之相对应,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也应当从两个方面讲,以保持前后表意的一致。可是,原句后半部分却只从“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一个方面作出判断。鉴于上述理由,这个句子可以改做:“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进行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也可以改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结果是信或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下结论。”  相似文献   

9.
《说文》中“美”的语义取象问题,是揭示“美”的本义的一条重要途径。“美”在《说文》中的语义分布呈两个方向,即味觉的体验和视觉的形象,因此“美”的语义取象应该集中体现在这两者的通贯一气上。  相似文献   

10.
《青年必须掌握科学》,是一篇思想性、知识性高度融合的典范议论文。如何才能经济有效地教好这篇课文呢?我采用了“抓住文眼,理清全篇,落实教学重点”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一、审题探旨,抓住文眼。《青年必须掌握科学》这个命题是论点式的,它鲜明地亮出了作者观点。所以鲜明,是因为在“青年掌握科学”这个主谓句中嵌进了“必须”这个表示作者看法和主张的状语。抓住了这个文眼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迅速弄清了“必须”即“情理上必要”的含义。二、揣读交流,理清内容结构。在把握了文眼  相似文献   

11.
×××同学问:《挺进报》在着力写陈然、许晓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同时,还写了黄显声和宣灏这两个次要人物。他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否可有可无?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不认真阅读又不善于思考的同学,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挺进报》一文的主要人物确实是陈然和许晓轩。作者通过叙述两人的言行,表现他们无限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对敌斗争临危不俱、大公无私、英勇机智的高尚品德,在读者面前展现共产党人献身革命事业的战斗风貌。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编者在该文的《思考和练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具体分析“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一一都是同一手段”这个长句子包含几层意思,其中哪些分句省略了主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由于《思考和练习》的提示中指出:该句子“包含几层意思,其中哪些分句省略了主语”,因此有的教学参考资料便将它分析成包含三层意思、省略了两个主语的三重复句,有的语文杂志刊文将  相似文献   

13.
《记一辆纺车》、《连升三级》都是篇幅较长的阅读课文。这类文章,要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地选择好突破口。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记一辆纺车》的文眼是:“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连升三级》的文眼是:“一群混蛋”。《记一辆纺车》的“思考和练习”一、二,《连升三级》的“思考和练习”一,都与文眼句密切相关。因此,这两个文眼句,可以选作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突破口。我教《记一辆纺车》,学生初读课文(当堂预习)时,除常规要求外,出了两道思考题: ①阅读全文,准确划出直接表达本文中心思想的句子。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被称为“美文”的典范作品。作者分析了这一典范作品在艺术方面的独特的美——语言美、技法美、层次美。  相似文献   

15.
<正>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发表了潘裕民同志的《绘画美·音响美·静态美——王孟诗派山水田园诗艺术美浅探》(以下简称《浅探》)一文,该文以王维诗为主,对王孟派的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进行了探讨,作者分析问题思路较宽,有些地方虽明显存在讲义味而冲淡了学术性,但若不考虑王诗艺术美特殊内涵,就文章本身来谈文章,它也是一篇有个人见解的文章。然而,由于作者研究方法存在失误,使文章内容暴露出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里,笔者拟仅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内涵与潘裕  相似文献   

16.
《物理教师》1985年3月号刊载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吗?》一文,作者通过对完全弹性碰撞进行分析后写道:“当发生完全弹性碰撞时,做功过程并未伴随能的转化,而只发生动能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转移或传递”,我们不能同意这个结论。能的转化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正如作者在文章一开头所引用高中《物理》甲种本所说的:“在机械能不守恒的运动中,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发生转化。”作者在列举的第二种、第三种情况中,承认“动能转化为内能。”同意“功  相似文献   

17.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贯始终的美文,是阅读教学“美读”的典范之一。“美读”与作者的情感“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文章作品,而但凡有感情的文章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真、善、美的流露和告白。人都是有感情的,作为文学作品的作者则更需要有情感,心中盛装的应该是对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8.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 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缩全文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创作中,围绕着“文”与“质”这个问题,历代的文论家展开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虽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则不外乎“重质轻文”“重文轻质”和“文质并重”三种基本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就提出过“重质轻文”的主张。老子说:“美言不信”、“辩者不善”(《老子》第八十一章)。明确地表示他不赞成文章有美  相似文献   

20.
在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教材中,有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美丽的南沙群岛》,文章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通过对文章细致的品味,发现该文存在两个不妥之处:一是文不够对题;二是段序不够合理。对文章不妥之处改动后,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其文,而且能为学生学其法提供较好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