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很喜欢听每天早上6点30分的新闻联播节目。其原因除了新闻本身的吸引力之外,这个节目的开头、结尾两个“内容提要”实在使人倍觉高兴。听了开头的“内容提要”,如果没有时间听完半小时的广播,也不至于对国内外大事变成聋子。如果收音机开晚了,开头一段没有听到,那末,结尾的“内容提要”就会给你适当地补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替听众想的真是周到! 从广播想到报纸。怎样把报纸办得更吸引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每逢约稿,常会听到“收费吗?”一问,一次两次尚可理解,可次数多了,就觉心中有点堵得慌。笔者供职的《支部生活》作为省委党刊,配合省里的工作,宣传报道是正常任务,从来没有收过费用,而且以此自豪,所以被人这样一问,总觉异样。于是,每遇此情况,都少不了作一番解释,放下话筒再感叹一番。事实上,这也不能怪对方,原因是人家真怕了。按道理讲,一些单位特别是企业,是喜欢被宣传甚至做广告的,广而告之,何乐而不为呢?但有个前提,就是媒体能做的要做,不能做的不要强求;该收的费用不能少,不该收的要坚决杜绝。可现实并非如此。目前各种媒体竞争激烈,都… 相似文献
7.
8.
编辑的所谓“寂寞”,是成熟稳健之心理素质的外在化表现,是不温不火、有条不紊地审阅书稿时的沉着与冷静,是挥却了喧嚣嘈杂后的宁静与安详,是滤除了浮躁虚幻后的深邃与炼达。 相似文献
9.
11.
12.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13.
14.
一九九○年,刚满二十岁。当县广播电台一纸报到书传到手中时,我几乎彻夜未眠,因为,记者这个具有耀眼光环的名词使我兴奋不已。见习一个多月之后,电台领导决定把一组二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交给我,这组节目除星期天以外每天播发,我非常清楚,这样的信任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尽管接受它就意味着精心编织的记者梦又离我远了一点。当时,编辑部一位领导意味颇深地对我说:“小张,做几年编辑对你有好处,说不定能长不少见识呢!”说实在话,当时父母眼中仍是个“毛张飞”的我,对这“好处”并没有多深的理解。那时,虚荣心颇重的我自然觉得当记者比编辑更“带味。”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出了一个新类别刊号:ISRC—CN—X28—94—0001—O/V.D,这些代码的含义是:ISRC,国际音像制品统一编码;CN,中国;X28,国家音像制品管理统一分类的出版号;0001,记录码序号;O,整体编码;V,音像作品;D党建类作品。其中的“X28”表示一个新的出版类别。这个刊号的获得者为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创办的音像杂志《党课一小时》。 相似文献
16.
17.
18.
冯印谱 《记者观察(上半月)》1999,(4)
外国记者报道中国的事情,优秀的可以举出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等。对中国抱偏见的记者也不乏其人,“文革”时期一位叫安东尼奥尼的,据说来到中国专挑阴暗面、落后面拍摄报道,于是,咱们在报纸上狠狠批判了一通。拨乱反正之后,说是批错了,是上了“四人帮”的当。 相似文献
19.
平时大家评稿,曾经议论过这样几个问题: 我们的新闻报道题材从哪里来?除了来自党的方针政策,来自实际工作以外,还应该多一点来自人民生活、社会面貌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大为人注意,但仔细观察一下,确实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很有意义很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新闻写作要打破老一套的公式化,总得向散文的写作借鉴一点什么,把新闻写得更散文式一点,写得生动活泼一点。我们宁可向散文靠近,也不要不知不觉地去向文件简报、总结报告之类的模式靠近。我们的国内报道在写作上要改进,可不可以提倡向我们自己的对外报道学习学习?同样一个题材,对外报道的文体往往就写得比国内报道的文体更有可读性、更吸引人。我们的新闻报道,除了发挥其宣传指导的功能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外,可不可以再要求它也能产生一点美学欣赏价值?新闻也是一种创作,理应和其他创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