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周英南 《武当》2014,(8):16-18
关于太极拳,杨澄甫宗师有一句简明扼要的论述,他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见《郑子太极拳十三篇》,1947年版)。又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  相似文献   

2.
李晓东 《武当》2009,(2):15-18
(二十九)闭门推月 上体后坐,两手掌同时收回至左乳部位,再随上体向前的同时,两掌向正前方推出,掌心朝前,两手指尖相对,距离约20厘米,眼看前掌。(图55)  相似文献   

3.
浅谈太极拳     
李迎 《精武》2010,(6):75-75
现代人大多认为太极拳像一种健身功法,觉得练太极拳的多数是一些年龄大的人,年轻人不太喜欢练,更有甚者觉得年轻人练太极拳是不可思议的事,这说明现代人对太极拳的认识还很不够。太极拳究竟是一种武术还是一种像气功一样的健身功法呢?其实太极拳简单地说是中国人根据易经的原理创生的一种拳法,它的缓慢是因为采用了道家思想的爱生、养生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以《道德经》论述了太极拳训练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提出坚持无为、松柔而达到无不为的训练目的。这是步入太极殿党的正途。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的六松为一松开、二松沉、二松散、四松净、五松通、六松空。一松开。杨澄甫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又曰:"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所以,松开是练太极拳的第一阶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松,心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着各家传统文化对该拳中的主体影响,也有太极拳对各家传统文化的主动借鉴。文章在论证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之后,重点分析了太极拳文化中"易"与"中和之道"、"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动静"与"刚柔"、"无极"与"合道"等儒道思想。最后对太极拳思想借鉴各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太极拳在现代化转型中应融入现代格斗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陈龙骧 《武当》2008,(10):20-21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四两拔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小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拳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  相似文献   

8.
李滨 《武当》2005,(9):33-37
2005年3月8日《大河报》第26版发表记者张体文撰写考证李自成部将李岩的文章,标题:《<李氏家谱)为李岩身世提出新证——明末李岩是河南博爱人?》,受这篇文章启发,2005年第5期《中华武术》刊发了原福全文:《偶然所得重大发现——博爱县唐村考陈王廷创太极拳和王宗岳》(以下简  相似文献   

9.
刘嗣传 《武当》2001,(6):17-19
太极拳作为运用我国传统道家哲理、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健身防卫的优秀武术拳种,现已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太极文化浪潮,波及漫衍当今世界各个角落。太极拳文化蔚为大观,既含有事物本质规律,又富有为人哲理、处世原则,更有优美的人体运动造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解读不尽。  相似文献   

10.
"大武术观"的提出,不仅为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国内国际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并通过太极拳的教学实践总结对太极拳的传播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极拳十分重视"内外兼修",遵循"阴阳互济"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此太极拳的传播要注重太极拳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播;其次,太极拳的健身理念和机理符合当今社会和人类的需求,因此传播过程中要抓住太极拳的健康元素;第三,太极拳的技术规范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太极拳传播的载体,因此,适时有度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在不同的人群中传播太极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总之,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从多维度的视角去实践太极拳的传播,以让太极拳运动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1.
谈谈太极拳与气功的健身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运用气功在调心、调息和调身与虚实转换中,能使机体高度统一,加强神经中枢协调,培养元气,滑利关节,调理全身阴阳平衡,达到健身、强体、延年益寿之功能。  相似文献   

12.
前言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名中正拳,系号称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先生晚年所创。该拳以武氏太极为主体,融入形意、八卦乃至外家拳之精  相似文献   

13.
张方 《精武》2004,(4):1-1,4
1996年的秋天,我率领一个摄制组来大连的大小长山群岛拍摄大型系列片《人与海岛》。夜晚,月光如水,我在海边练拳、听涛、禅定,于是想起了一位太极老  相似文献   

14.
谢远基 《武当》2014,(9):41-44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健身术、养生术和具有极强技击性的武术气功。一、我国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太极拳起源于我国古代道家武术,相传由张三丰创立。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建了陈式太极拳。经过数百年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武、孙等一系列流派。  相似文献   

15.
李兆生 《武当》2010,(12):17-18
太极拳宗风之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武林宗脉的脉学在宗风中嫡传,而这些承习艺业的门宗传人,依然在岁月中成长。一些武林中的遗老遗少们,在生活之中不便把自家的脉传绝技露出公开示人,这是常识。稍有知识的人则知道,过去流传于世的功夫是绝不肯轻易披露的,这已经演为风习。  相似文献   

16.
(一)从"内三合"说起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和气功都是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健身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太极拳和气功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使人们加强对太极拳与气功的理解,明确二者的异同点,从而有利于在健身过程中选择对自己更加合适的方法,并且更快的提高练习水平。  相似文献   

18.
余功保:如何练好学好太极拳是一个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有很多拳家从技术的角度做了大量的分析。我听说您在很多场合讲到要练好太极拳必须要具备“五心”“三要素”,很有特点。能否请您详细解释一下?  相似文献   

19.
梁晓波 《武当》2014,(10):11-14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门派传承中一向认为,太极拳创自张真人(三丰),其源流如《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所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式十三”。民国年间,唐豪先生提出“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者”。加上《自序》中说,“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以及对“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的解释,于是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杨式太极拳对其源流的描述即称,“约1850年左右,第一位陈家沟陈氏拳械的外姓传人杨福魁(字露禅,1799-1872),辞别其师陈长兴,返回故乡永年设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阐述了关于圆的认识、太极图、太极图与太极拳起源的关联性,以及圆的意识在太极拳习练、技击和处世中的作用,以期对习练者在太极拳练习和应用中有更深刻地认识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