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是古今中外最有批判份神的伟大思想家,他的社会批判从君主的毁人害己开始,逐层批驳了专制的非道德性、君权神圣的欺骗性和专制统治的不合法性.进而,庄子尖锐地指出,把“仁义”作为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即“以孝治国,是把政治问题伦理化,这也就把政治规范兽性化。这样,庄子就深刻地触及到了文明的局限性.从“自然之道”出发,庄子对君主专制统治及其理论基础的激烈批判,宽泛而软弱,但在近代民主政治和人权思想产生之前,这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庄子哲学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揭露,其批判的深度和力度是先秦任何一位思想家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同时,庄子将社会的批判与人生困境的解脱紧密联系在一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化于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二篇.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以冷峻的眼光,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病态现象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的批判。在庄子的批判里,从谋权谋名谋利者到鼓吹仁义道德者,从逞辩者到拙变者,再到最普通的庸者,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以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干扰社会的正常秩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遏者。  相似文献   

5.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它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揭开了逍遥无待的主旨,即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人格构成上,<逍遥游>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庄子》内篇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了》内篇素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本探讨内篇七篇思想的内在统一与完整,阐明内篇七篇的思想内容是一个整体。各篇重点不同。递相延伸,最终合成完整的思想。完整把握内篇的思想,可以比较其与外篇、杂篇的不同以及老与庄的不同,这是分析《庄子》内篇思想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庄子学派虽然超脱于政治漩涡,向往逍遥自适,但却并未抛却社会责任,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关注政治,以旁观者的清醒和睿智思考社会治理问题。他们追求利泽万世的社会治理目标,倡导帝王无为而天下功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出天下共利、共给的社会分配原则、绝圣弃智的社会治理途径,折射出道门中的隐逸派出世而又入世、遁世却不忘天下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8.
庄子站在大道角度对社会道德伦常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秉承老子的一贯主张,重申伦理价值的来源或根基是大道而不是世俗所谓物质财富、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力。依循这一基本立场,庄子指出:(1)窃国大盗所立仁义伦常不具合法性;(2)真正的仁德不需要任何展示、炫耀;(3)任何与大道公正无私、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等特质相违背的所谓道德伦常,都是非正当、反道德的。在现实生活中,庄子勇于向传统挑战,竭力主张礼数或礼制要与质朴自然之道相协调,其在爱妻死后临尸鼓盆而歌的另类表现,自己在丧葬问题上超然而不失幽默的风趣态度,至今看来,都堪称惊世骇俗。  相似文献   

9.
美国19世纪重要超验主义作家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一书,折射出东方道家思想色彩,其表现之一即是书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与中国庄子思想的人生观颇有相契合之处。《瓦尔登湖》与《庄子》所体现的人生观主要有三个契合点:崇简抑奢、返璞归真;辨明本末、不为物役;独立自由、精神超越。这种契合体现了梭罗与庄子的思想共鸣。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将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相关的理论作品串联成篇,可窥其思想演变之脉络。具体讲,该学派在孔子殁后致力于发扬孔门从政思想,逐渐构造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哲学理论。其核心纲领可用“居敬而行简”概括,其中“居敬”属于从政者自身修养方面,以追求君子“威仪”为目标;“行简”则属于从政者莅民为政方面,以治理百姓为内容。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子张及其后学还概括出“虑以下人”“五美四恶”“敬刑为德”“明于礼乐”“知民之性”等理念,并试图回答“政治是什么”“政治何以可能”等哲学问题,客观上促成了当时学界关于人性善恶之讨论。  相似文献   

12.
结合战国简文,对荀子之诗教观作较具体而详细之论述,俾能更客观且全面地理解荀子诗教观之内容,对荀子诗教观影响《诗序》及《文心雕龙》以建立文学理论之部分进行论述,以明其对后代诗经学研究及建构传统文论之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中对曹丕形象的塑造篇章不多但足够深刻,多运用侧面描写来衬托,曹植与卞太后的出场对曹丕形象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使之几乎成为反面形象的典型而存在,而"七步成诗"故事的广泛流行,也影响着后人对曹丕本人的印象。究其原因,刘义庆对曹丕形象的刻画与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校辑本《张子野词》是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的词学文献,本文首先揭橥其文献特征和流播过程,并对其校词的特色、存在的误区等进行讨论.以此为基础,探讨《张子野词》对王国维词学建构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分析王国维探讨张先词时对“境界”说的体认,随后探析王国维并不特别看重张先词的原因,并以此为例探讨其论词标准.最后讨论王国维在创作方面对张先词的潜在接受.  相似文献   

15.
《无字》是张洁第二次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带有极强的自传色彩。本文主要从爱情悲剧、母女亲情两个角度,阐释小说的主题,并通过对禅月的分析,来揭示作者寓于绝境中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张镃是南宋中期诗坛的一位活跃人物。他与杨万里过从甚密,堪称知音。他们的交游对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张镃虽未正式执弟子礼,但是内心一直师事杨万里,推赏其活法并努力摹仿;另一方面,杨万里视张镃为中兴后劲,尤赏其诗之“工”,由于他的鼓吹称扬,张铉诗名日隆。但张镃诗歌缺乏较为鲜明的艺术个性,表明他对杨万里的学习终究是取貌遗神。  相似文献   

17.
张岱作为明朝晚期的小品作家,其作品既有当时小品的共同特点: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笔调淡雅,情悠韵远,又有其独到之处,看似平淡却亦奇,看似浓艳却亦雅,在中国小品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下南洋、创业、回馈社会三个角度探讨近代华商第一人张弼士与客家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张弼士下南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他在南洋的创业和发展充分利用了客家传统社会文化资源,他对社会的回馈促进了客家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客家社会文化孕育了张弼士,张弼士传承和发展了客家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9.
Josef Berger, a speechwriter who worked for Harry Truman, Sam Ray‐burn, and Claude Pepper, and who wrote the first draft for Franklin D. Roosevelt's “Last Speech,” commented in an interview recorded in 1965 on his earlier work with Lyndon B. Johnson. Berger felt that Johnson had lost control over decisions leading to escalation in Vietnam, but that once set on his course he stubbornly resisted counter arguments. Berger was worried that ghostwritten speeches were not a reliable indicator of a politician's character or intentions, and that speechwriters too often became invisible shapers of policy.  相似文献   

20.
张綖是明代重要的文学家和词论家,学界关于其生平交游的研究还很薄弱。今详考张綖交游19人,其中有顾磐、顾瑮等同道好友,有王阳明、吕柟等当世名儒,有王磐、廖道南、皇甫汸等著名文人,有蒋芝、许檖等官场同僚。他们对张綖的品格修养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考察其交游情况有助于深入研究张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