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跨越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鼎峰兴盛、缓慢发展三个时期,与西方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2.
范式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接受的总和,反映在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是"治事"、"安身"的追求。"治事"、"安身"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范式,是在古代早期知识生产过程中实用技术知识与思想知识分离及其思想对技术知识的统领下,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化中形成的,是在自在性教育制度中发展和通过强制性教育制度不断强化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式在古代职官教育、职医教育、艺徒制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中,体现为"治事、成物"、"试验候症"、"以技安身"、"人为物本"等思想与实验观测、取象比类、问难论辩、观察模仿、示范推广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实学思想总结,使"中体西用"成为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文化力量,对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专科和职业技术教育历经坎坷。中国古代官办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和选拔官吏,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专科和职业技术教育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唐宋时期虽然是中国古代专科教育发展的颇峰,但囿于体制,并没有促进社会的变革。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现实,使专科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专门人才,专科及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范式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反映在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是"治事"、"安身"的追求。"治事"、"安身"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范式,是在自在性教育制度中发展和通过强制性教育制度不断强化的。在古代职官教育、职医教育、艺徒制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中,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式体现为"治事、成物"、"试验候症"、"以技安身"、"人为物本"等思想与实验观测、取象比类、问难论辩、观察模仿、示范推广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实学思想总结,使"中体西用"成为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文化力量,对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是随着职业分化而产生的,"以吏为师"的职官教育、医案为本的职医教育、师徒传承的艺徒制训练教育和农器与法术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教育,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的信仰、目的、价值和方法追求,给当今的职业技术教育本土化发展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可能不存在职业技术教育,至于"兴盛"的质疑更大。然而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长期存在并繁荣兴盛且成果辉煌,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作用空间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相互对应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需要从办学理念、经营模式、专业层次等多方面探索利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健康、高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是随着职业分化而产生的。“以吏为师”的职官教育、医案为本的职医教育、师徒传承的艺徒制训练教育和农器与法术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教育,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的信仰、目的、价值和方法追求,为当今的职业技术教育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供应驱动阶段、需求驱动阶段、为生产力发展服务驱动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循环发展,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要创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理论体系,必须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断地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升华,创建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一定能迎来健康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0.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供应驱动阶段、需求驱动阶段、为生产力发展服务驱动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循环发展,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要创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理论体系,必须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断地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升华,创建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一定能迎来健康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历史悠久,变化多样;中国近代教师称谓从教习到教师演变;到现代,教师、老师这样的称谓趋于稳定。文章通过梳理教师称谓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演变历程,使读者更加了解教师这一职业,并从中得到启示,以促进教师及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辨明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否长期兴盛的问题,采用了辨析概念、引用论证、比较等方式,着重从文化角度探讨,认为"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兴盛"的观点缺乏充分、确凿的证据,因而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为了生存 ,就必须从事生产劳动 ,并把有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向下一代传授。传授的方式在古代社会不外乎是长辈传晚辈和师傅带徒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职业化的专门技能的传授 ,越来越要依赖学校教育来完成。这一趋势在古代虽已初见端倪 ,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制度真正确立起来并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只是到了近代即产业革命时期 ,才有了这种可能并得以实现。产业革命给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 ,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又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输送了技术人才和掌握了一定生产技能的产业大军 ,大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对职业技术教育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5.
教育在社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社会地位的民众须到所对应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而私塾正是中国古代传授文化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实现科举致仕的重要民间教育机构。古代私塾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经过了它的演变过程,不管它如何变化,它所承载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在今天都有其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平民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东周时代,东周王室的衰落使人才向下层流动,他们收徒教学,或多或少地将职业技术教育列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颇有著述。但秦以后,以吏为师的观念和科举制度占据主导地位,这又使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充满坎坷。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工业技术变革迫切需要大批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人才,于是以传授生产知识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中,出现了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的工业技术学校、德国的农业技术学校,中国在光绪年间创办的蚕桑学堂等.由于当时生产水平比较低,社会劳动者只有职业上的划分.而每种职业内部,尽管劳动者有技术高低之分,却没有划分明确的技术层次.职业技术学校的出现是人才队伍结构变化引起教育分化的结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生产领域,使过去被细化了的专业、行业、职业和岗位之间的各种界线被模糊化,特别是出现在横向上综合化和纵向上上升化的趋势.为了适应这一形势,不少工业化国家纷纷开办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一个高、中低层次完备的体系职业技术学校的出现和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可以说是职业技术教育史中的两个里程碑也是人类教育史重大改革和举措.  相似文献   

18.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高速发展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时促使社会职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职业的构成及外部环境呈现出了动态变革的特征,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紧密结合职业变革而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外国教育史上已经存在近两个世纪了.现在,世界上凡是致力于教育改革,努力使教育适应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都赋予职业技术教育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今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发展到既与普通教育沟通,  相似文献   

20.
韩姝 《华章》2009,(11)
课程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介的、催化的作用.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来讲,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改革的实践课题.因此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