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近年来的文坛上,叫的最响、闹腾最红火的大腕人物当数王朔。且不说1988年因王朔的四部小说同时搬上银幕而被称为电影的“王朔年”,也不提京城万人空巷观看室内剧《渴望》的盛况,瞅瞅书摊上那几卷厚厚的王朔文集和中央电视台购买《爱你没商量》那天文数字般的价格,就足以掂量出王朔身价的沉重了。王朔以及他的“海马歌舞厅”在商业气息渐浓的时代括起了一阵旋风,作为社会的敏感部位——中学校园自然也受到了这一旋风的袭击。红透中国的王朔在崇拜偶像、明星的中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王朔是当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流传最广的一种看法认为王朔的小说是“痞子”文学,而王朔自己则表示,他认同的是文化意义上的“文痞”。他小说中的那些“痞子”形象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嘲笑、亵渎、蔑视传统的行为准则与主流价值观念,从而构成对后者的瓦解和冲击。但是,他为当代中国文学增添的这种新形象仅是伪痞子,这些人物实质上认同和妥协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他们以对传统的表面弃绝来维护传统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人物轻松、调侃的生活方式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赋予了小说娱乐和流行功能。  相似文献   

3.
王朔是中国当代坛颇有争议的人物。本认为,“王朔现象”是大众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了现代大众学的特征,显示了中国大众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代表了当今大众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纵观对王朔各种评价,褒贬不一,偏激者有之,冷静自持者亦有之。今天,虽然"王朔热"已经过去,但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朔热"和王朔创作的"顽主"人物形象,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王朔重新放回他的青少年时代——"文革",试图从他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找出他浑身"刺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朔现象”及其批评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诸多评论家对"王朔现象"的评论进行认真的审视和客观的分析之后.指出王朔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总体格局。以及王朔所代表的市民文化的崛起对传统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学的影响和消融。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文学中,王朔是备受争议的一个作家,他是"新京派小说"和"痞子文学"的代言人,也是大众文学的代表之一。我们要研究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绕不开王朔。他的巨大成功与颇受非议,昭示着文学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王朔作为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在我国的当代文坛中是富有传奇色彩和颇具争议的人物.所以,汉学家本杰明认为,王朔是“自毛泽东时代以来最重要的出版现象,它象征着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来临”.当我们把王朔现象、王朔的作品放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中考虑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的发现,王朔文学表现出了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8.
1988年以来,王朔以通俗小说家的姿态突然走红了。小说一篇篇,一本本地出,电影一部部地演,电视剧一个接一个地获奖。这里并不想探究产生王朔这个幸运儿的社会原因,而要谈谈王朔作品中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众所周知,王朔的小说否定一切传统观念中认为是神圣的东西,包括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对他们经常采取冷漠鄙夷和冷嘲热讽的态度。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王朔小说的真正读者恰恰就是被他嘲讽和奚落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相似文献   

9.
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忽视的内容之一,拟通过对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1993年,冯小刚初生牛犊、意气风发,和王朔一起开了好梦公司,"磨刀霍霍"准备在影视圈大干一场。在王朔的牵线搭桥下,他认识了刘震云,王朔还向他推荐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拍过一部电影,有一次他刚好和刘震云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趁着会议间隙他对刘震云说:"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温故1942》拍成一部电影。"刘震云摇摇头:"不着急,让我再想想。"  相似文献   

11.
王朔,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始终彰显其文化姿态的"文化商人"。20世纪80—90年代,文革的结束以及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王朔连同笔下的"干部子弟"一同沦为文化边缘的"末路人"。论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诠释。首先是王朔对于事件偶然性的倾力表现和人物无归宿感的着力渲染,小说的故事的发展偏向于一种宿命性,最终归于虚无。其次是深入考察王朔这个反文化、反传统"写字"作家笔下隐藏着的"才子佳人"原型。最后是王朔对于传统叙事模式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价值批判,使小说具有了反叛的意味,然而他笔下的传统爱情成为"文化边缘人"们最后的精神皈依。  相似文献   

12.
徐峰 《文教资料》2006,(30):160-161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文学评论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痞子文学。然而,从王朔所出生的年代、家庭以及社会背景去考察他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我得到的是另外一种结论: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新时代被边缘化的人群,而他们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边缘化过程的抗争,以努力取得本来属于自己的社会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中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他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群生活在焦虑状态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已经丧失了传统文人的道德和信念,成为世俗化的产物。王朔在描写这些知识分子时,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调侃,而这种充满贬义的人物塑造的背后,又有着作者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王朔批评金庸的事件中,对王朔我的第一感觉不错。不过我这里要谈的是,我觉得这场涉及面甚广的争论中体现了中国当代学批评的典型形态,那就是理论先行。  相似文献   

15.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有着"五四"时期以来以郁达夫为代表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的影子,以王朔《顽主》中的"顽主"形象为起点,通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零余者"形象,旨在挖掘"零余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边缘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朔在世纪末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且声名显赫。他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走红井成为九十年代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他那调侃.若戏的文风以及谋利的商业性写作目的极为引人注目,“王朔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什国青年报》甚至在s三年1月开辟了一个名为“王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专栏。王朔在普通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的反应可谓毁耷参半。有人称他为“一只色彩斑斓的毒蜘蛛”‘,“美丽的罂粟花”’,说他亵读文学和读者,写的只是毫无价fRtt一痞子文学”,“文化快餐”。当然他也不乏拥戴者,他们赞扬他“给人带来了鲜活’”“,是“京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将"培养"新人作为"平等"的手段,而西方人是用"平等"来描绘自由民主理想;在"当代"中国,"平等"对待是建立在"成为人民的一员"的基础之上,而西方人的平等观来源于上帝的爱;"当代"中国人最重视地位平等,而"当代"西方人最重视权利平等。  相似文献   

18.
致女儿书     
王朔 《生活教育》2012,(7):35-37
言语犀利、话锋如芒,一直是王朔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形象。在王朔嘴里,不管对方是谁,只要不入他的眼,都会被调侃。他敢于嘲笑任何人,敢于不看任何人的脸色,敢于和任何人叫板。可一部《致女儿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王朔。原来,在这个满身带刺的人的心底,也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一、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是我国现代文学走向繁荣、壮大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不但是当代最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最卓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和最优秀的作家。中国革命由于他的英明正确的领导,迈开了高昂的步伐,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现代文学,也由于他的亲切的关怀,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得到了繁荣和壮大。在中国革命和文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自然哲学何以迥异于牛顿科学而能够成为当代科学的哲学基础?一元-自因-时间性的中国哲学何以需要易学的最简关系式,并与一神教的二元-他因-空间性哲学相对而立?从天人关系、事物自化、气的量子论解析、气学结论和定义、有机自然哲学的科学观察等五个方面对《庄子》文本进行疏理,可对中国科技领先1300年之后遽然落后的"李约瑟难题"给出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