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的统一,应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知识教育功能也很难达到最好的状态;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只剩下“知”、“理”躯壳的政治课,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创造有理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理趣交融的完美境界.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情”,还要八”理”,更要让学生品出“味”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活、上实、上新,把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理趣” ,顾名思义 ,即说理而有情趣。所谓“趣” ,是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言的 ,它要求诗歌能以形象的说理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理趣”的范围如何界定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若夫理趣 ,则理寓其中……赋物以明理 ,非取譬于近 ,乃举例以概也。”周振甫先生在《钱钟书 (谈艺录 )读本》“前言”中进一步解析说 :“钱先生认为理趣之旨 ,极为精微……诗贵有理趣 ,反对下理语。理语是理学家把说理的话写成韵语 ,不是诗。理趣不是借物作比喻来说理 ,而是举景物作例来概括所说的理。”周先生在解析中用“理趣是”和“理趣不是……而是……  相似文献   

5.
教材版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设计理念激情方能启思,入情才能入理。哲理诗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诗句中领略诗的理趣、情趣。此案的设计通过引入  相似文献   

6.
诗的理趣     
清人沈德潜说.“诗不能离理,而贵有理趣。”(《清诗别裁》)这里说的理趣就是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古人观察事物,深入而细致,或因事见理,或感悟变迁,或抒发感慨,借助诗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理趣诗,独标一格。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奇想幻变,瑰丽清新;或庄中见谐,妙趣横生;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堪称为祖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唐诗主情,以韵味取胜;宋诗重理,以意趣著称。宋诗中尤以“苏轼长于趣”(刘熙载《艺概·诗概》)。“查云‘游戏成篇,理趣具足’。”(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苏轼理趣诗中的“理”,是生活事理、思想哲理、艺术真理,给予人们以寓意高洁、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篇章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们是那么耐人寻味,那么富有情趣,那么给人以启迪。“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人们常说的古诗中的理趣。如何让学识浅薄、阅历不深的小学生体味个中理趣呢?我们认为: 一、理趣初发于对诗的认识中接触一首古诗,喜不喜欢总是第一位的,而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将记叙类文体的主旨进行仔细分辨和精细剥离,使之达到最窄化的程度,就会发现,记叙类文体的主旨主要分为:意旨、情旨和理旨。意旨重在表达某种意义体认,情旨重在表达某种情感体验,理旨重在表达某种理性体悟。从审美角度看,这三类主旨首先给作者,其次给读者带来三种不同的审美愉悦。意旨产生的审美愉悦为意趣,情旨产生的审美愉悦为情趣,理旨产生的审美愉悦为理趣。意趣、情趣和理趣是文章神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给文章增添意趣、情趣和理趣,就成了给文章注入神韵美的三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镜子     
艾青 《学语文》2005,(7):50-51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相似文献   

11.
陈庄体及其在明代诗坛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的“陈庄体”诗,崇尚理性,追求理趣,是宋诗之余裔,其祖邵雍《击壤》,评诗作诗,以是否合道适理为主要标准,其造语平淡,境界自然,是宋诗以比兴之体,发义理之秘,借景物以吟咏性情,于意象探天人之理诗风的延续。陈庄体脱胎于宋诗但又力图破宋诗之藩蓠,虽重理趣但极少发议论,虽重性理但又反性情作为诗有无风韵的前提。其“自得”理论,把宋诗对自然规律的谐适之理转为对个性自我的张扬,表现出古代诗歌由重理趣向重个人情趣的重大转变,其对“格调”的重视,打破宋人主理不主调的格套,影响了其后的前后七子。其力主情精、崇尚自然之诗思,对明后期重个性的诗歌思潮又有一定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以“言志”、“缘情”为主,但言“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基本特质。诗歌言“理”的关键在于,必须寓“理”于审美形式之中,使诗富于“理趣”。即言“理”不能违背诗歌自身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3.
诗主言情,但不能离理。南宋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情,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敝帚槁略》卷二)。对于包恢所说的理趣,后人早有注意。明人钟惺认为“趣”郎“生机”(《隐秀轩集·文员集·东坡文先选序》);清人史震林更明确地说:“趣者,生机与灵气也”(《华阳散稿序》)。据此可知,所谓理趣,大体就是诗中所含之理需富于生机与灵气。我认为“理”是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既曰:“状理”,这里就不是通过叙述来表明,而是通过形象来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论在宋代之前强调的是“诗言志”或者“诗缘情”,而反对诗中说理。但在宋诗的创作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优美的富有理趣的哲理诗,成为宋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宋代的理趣诗,关在情景交融,理在境中;美在“触景生理”,景理浑成;美在造境说理,而又含蓄自然;美在议论说理,而又形象生动,韵味深长;可以说宋代蔚成风气的理趣诗,进一步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诗歌中,对景物作“变形”的描写,对人事予以“幻化”的处理,将情感加以“反常”的表现,曾被诗论家称之为“情悖于理”。但是,“情悖于理”是有前提的,它只能是指悖于生活感性层面的物理、事理和情理,而决不能有悖于“诗理”,违背诗人感知事物的逻辑和情感发展的逻辑。诗歌中决不能排斥“理”,也不能乏“理”。“情必依乎理”,诗歌中的“情”必须以“理”为准则,受“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浅析班主任工作的“情”与“理”廖锦兴学校班主任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情”“理”结合,“情”“理”相济,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情通理达,提高思想教育。作的功效,体现出学校德育的功能。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做...  相似文献   

17.
小学古诗审美教学管见○闻柯(江苏省全湖县教育督导室)古诗的艺术魅力,从审美角度而言,“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古诗的审美教学,应紧紧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引发学生着重领会蕴含诗中的...  相似文献   

18.
顾舟 《山东教育》2010,(5):36-36
一、以“师情”牵引“生情” 首先,教师讲课时,其感情不能与文本中的情感有很大距离,起码要接近,只有当书中情、教师情产生“两情共振”,才能与学生情产生“三情共鸣”,这样才能创造课堂最佳气氛。其次,教师讲课时,要精神焕发、兴致勃勃、情绪高昂、热情满腔。上记叙文一类的课,像动人的艺术家;上说明文一类的课,像严谨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似乎有这样的误解:阅读教学就是字词教学、思路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启动,这样的见识已经不合时宜。阅读教学的期待是什么?简而言之,是情趣、美趣、理趣。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共振、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是情趣;整体的体悟、心理的体验、诗化的审美,是美趣;多维的思考、多元的解读,是理趣。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摒弃形式主义,抛开教条主义,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才能体现阅读教学的本质期待。  相似文献   

20.
皮亚杰说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语文课堂教学生命的盐 ,只有充满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 ,才有滋有味 ,充满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充满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富有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从何而来 ?笔者以为 ,主要来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理趣、情趣和机趣。理 趣理趣就是理性之趣。理趣要求课堂教学要有学理 ,有内涵 ,有深度。有理趣的课堂教学才耐咀嚼 ,耐品味。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歌 ,其感情的着力点凝聚在“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两句。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