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历史上,明代军屯推行范围最广,制度最完善,作用也最显著,这在云南尤为突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政府在平定云南的过程中便开始在云南部分地区屯田。至洪武十九年,明太祖又正式“定云南屯田”,形成了“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的局面。有明一代,云南的卫所从洪武二十三年的十五卫一所,增加到以后的二十卫三御  相似文献   

2.
明代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既有招抚流移,官给牛、种,收获官民分成,也有强迫把外省老百姓遣送到人户荒凉之地垦荒屯田。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抛荒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耕地。陕南在明代曾是屯田的重要地区,其移民后藏至今仍分布在汉水流域各地。由于志史对此语焉不详,陕南在明代屯田的具体情况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描述,而从支离破碎的史料及有关资料中只能观其大略。一、军屯及其移民从明初洪武时开始,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以安置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官兵,并设卫、所进行管理。即把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  相似文献   

3.
刘阳 《华章》2011,(31)
开中法是明前期的基本盐业政策,始行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制度基本完善.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明代边防粮饷的供给问题,保证北部边防一带的长期稳定与安全.虽然开中法正适应了当时明初边防的需要,并在洪武年间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对整个明代盐业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但它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现拟对明前期开中法实施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特点以及衰落的原因进行论述,最后对开中法这项明代基本盐政作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4.
屯田制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封建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在国有土地耕田种地、发展生产的一项措施,始于西汉,终于清朝,其中以三国时期的曹魏、明代的洪武、永乐时期规模较大,本文拟就曹魏屯田作一粗浅的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批正。 (一) 东汉后期以来,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里甲制度,建于洪武十四年。这一年,在编制赋役黄册的基础上组成里甲,它成为明代庞大的封建国家机构的基层行政单位和最基本的役制组织。研究里甲制度,对进一步了解明代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特征和社会经济的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在全国城乡设立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并非明代首创。自秦建立郡县制开始,及至宋  相似文献   

6.
明代凤阳地区屯田受到明朝政府的特别重视,不论民屯还是军屯规模都相当大,但到明代中后期逐渐衰落。凤阳屯田处在明代中后期诸多危机的历史环境中,其衰落只是明代屯田一个缩影,既表明了明代屯田的衰败,又反映了大明王朝的没落。  相似文献   

7.
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一方面全力阻遏北元势力的反扑,巩固其在北疆的统治;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完成奠基定制的目的。明王朝对北部边防进行了一定的战略规划,在军事部署上,在依托山川险隘构建东西呼应的外围防线的同时,重视边防的层次性,设置纵深防御带;在指挥机制上,形成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防御体制;在后勤保障上,通过屯田解除了边军的后顾之忧,并与卫所制相结合形成了边军的自身绵延体制。洪武时期北部边防的战略规划对明代中后期的北部边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设置秘书监,促进了明初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自洪武中期废黜秘书监后,只设置两员典籍掌管宫廷的藏书,由此造成明代宫廷藏书管理力量的极大削弱,带来了征书活动减少、书目编排混乱、藏书楼屡次被火、图籍失窃及损毁严重等后果,致使明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9.
藩王移国是明代宗藩制度实践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是宗藩制度的局部调适。自洪武至弘治朝,藩王移国屡有发生,但在不同时期藩王移国的原因却不相同。通过考察明代藩王移国历史过程,揭示藩王移国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其伦理因素,可以为宗藩制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浅论曹魏屯田赫连玉芳屯田并非从三国开始,早在秦汉已经出现,但那时的屯田主要局限在西北边境,只有军屯,规模小。三国时,屯田规模要大得多,不仅有军屯,而且还开始有民屯,屯田成了曹魏时期土地制度中很突出的特点。下面就曹魏屯田的有关问题略作述论。一、曹魏实行...  相似文献   

11.
明代自洪武年间(1368)建国,至崇祯十七年(1644)灭亡,中间历16帝、17朝,历时共276年。研究这一时期的婚姻情况,尤其以皇室婚姻情况为典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王朝的发展。皇室成员的婚姻在明代洪武至永乐朝、洪熙至宣德朝、正统至崇祯朝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婚配对象的身份性变革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监生历事是明代一项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制度,起源于洪武元年的临时性派遣。明代监生历事的范围极广,清军是其中一项。清军监生是为了配合清军御史开展清勾工作而设,始于洪武十六年。清军监生的主要工作是督造和查核清勾册籍,不能由军籍之人担任。作为清军御史的协助人员,清军监生的拨历期限几经变化,最终定型为三年。清勾制度成为明代一大弊政的原因很复杂,而清军监生工作的无实效是关键因素之一。这一制度也给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启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河池守御千户所徙置于德胜镇的原因,阐明河池所明代(乃至清代)在庆远府属各州、县的军事地位及其驻军屯田情况,并对所城建筑规模及现状作了介绍,为研究明代军事制度——卫所制提供了真实史料。  相似文献   

14.
洪武十五年,湟水流域开始实施卫所屯田。由此,掀起汉族迁入高潮。至明中叶,湟水流域汉族屯田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中兴景象。但由于屯政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和全国其他地区卫所屯田一样,湟水流域屯田出现了衰落迹象。针对屯政衰败,明政府采取确定地权、招种抛荒土地、租佃、典卖、统一屯科、田科则税等方法加以治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湟水流域的卫所屯田和农业经济,但客观上造成了屯田民地化、屯卒平民化的结果,开启了明末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由军事性屯堡社会向传统型乡土社会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陈亮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31-132,135
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北边陲的重要政治措施。西北土司制度经历了产生、发展以及衰落三个阶段。李鲁土司均是甘青地区声名显赫的土司家族,明代为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并对该地区产生过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依据正史和家谱资料,从家族的角度浅析明代甘青土司的发展及其原因,以及特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明代初期民田和官田的性質 明代土田分為官田和民田兩大類。在洪武永樂年间(公元一三六八——一四二四年)明朝實行了一些向农民讓步緩和階級矛盾的改良措施,大力推行移民墾荒,並勵行軍衛屯田制,广大勞動农民發揮了生產积極力量,因而社會上呈现出繁榮景象。當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全国土田總計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同時軍衛屯田方面,在洪武年间全国衛所軍士總數約一百八十萬人,軍屯田畝約八十九万三千餘顷。軍屯佔官田的主要部分,其他如民屯,商屯、莊田,公田等都是屬於官田的次要部分。據明史食貨志说:官田佔全國土田的七分之一。在這全国七分之一的土田上的农業生產的主要勞動者就是二百萬左右的军丁,他們被編制在世襲的军衛戶籍里,束缚在固定的衛所的地區上,不得自由移動,這在身份上显然是农奴性質。馬克思說:‘官有地產“与其说是农民手中的工具,不如说是地主手中的工具,与其说是农民自由勞動的工具,不如说是地主榨取勞役的工具”。’(轉引自侯外廬‘中国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見‘历史研究’一九五四年第一期第一一七頁)也就是明代封建土地佔有制採取了對勞動力的軍事的政治的統治形式。军屯在明朝初期的農业生產上雖然起過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其他超過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依次论述以下问题:洪武时期的宦官机构和宦官预政;洪武、宣德间司礼监职掌的演变;正统以后、司礼掌印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余论。一明代宦官机构,是在洪武时期创建完成的。从吴元年(洪武建元前一年)始置内使监起,到洪武三十年增设都知监和银作局止,前后历时三十一年,建成了一个包括十二监、二  相似文献   

18.
研究西北历史特别是青海历史,读到《汉书、赵充图传》时,或许莫不为赵充国数上屯田奏,据理力谏汉宣帝的事迹而感动,同时也莫不为汉代“金城湟中谷斛八钱”以至籴谷四十万斛的粮食盈余景象而惊惑。当我们又在《明太祖实录》中读到时逾千余年之后的洪武年间西北地区出现“米价日减,每石至五百文”①的大好形势时,也就不那么大惊小怪了。然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在重新统一新疆以后,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新疆广辟屯田。在明瑞任伊犁将军前阿桂已在新疆部分地区开展屯田并取得了巨大成果。在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时期,清廷在新疆开展了兵屯、民屯、犯屯、回屯、旗屯五种形式的屯田,这些屯田措施经明瑞等西北边疆官吏的认真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稳定,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20.
明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西北设置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并广置边堡,重兵防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消费区,给政府造成了边粮供给的困难。为解决边粮供应难题,明初边粮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屯田粮,二是民运粮,三是开中,四是京拨年例银购买,其各自在边粮供应中的比重与作用随着时代不同而不同。边粮是明代整个北边防御体系的物资基础,是军队能否长期驻守,在军事冲突中制胜,并维持西北安稳局势的重要因素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