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可通用。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细加区别。  相似文献   

2.
"词"和"辞"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可通用。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细加区别。先说通用的情况。在意义上,“词”和“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代,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海”、“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辞”,均可以通用为“词”。相应地,工于言辞的人,可叫做“辞人”或“词人”。成语“词不达意”和“辞不达意”也可相互通用。但是在用法方面,“词”和“辞”又各有习惯用法。如在“台词”、“誓词”、“歌词”中用“词…  相似文献   

3.
说“以为”     
在古汉语中,“以为”是一个常用词。这个词,有时可译为“把……当作”,有时可译为“认为……”。学生问:这里有什么规律呢?是否怎么翻译都可以呢?我们说:这个词的两种译法可谓大同小异,然而联系到上下文,它究竟该怎样翻译,也确实有其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辞》中“或植杖而耘耔”一句注释说 :“有时到田里除草培苗。植杖 ,倚着手杖。耘 ,除草。耔 ,培苗。”其中关于“植杖”一词的解释欠妥。陶渊明倚着手杖怎么除草培苗呢 ?古代文人习惯于拄着手杖 ,主要是表明自己身份 ,和近代上层人士拄着文明棍以显示其绅士风度一样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表示现代汉语代词“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等,这几个词有时在一篇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吾不得而见之矣”,“余幼好书”,“今黄生贫类予。”又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吾尝疑乎是。”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信手拈来呢,还是“吾”、“余”、“予”等同表示“我”的文言词还有意义或语气或用法方面的微妙差别呢?  相似文献   

6.
“在”是什么词?有的说是动词,有的说是介词,有的说是副词。究竟谁说的对呢?先不要忙着判定,请大家看下边的一组对话: “小明在家吗?”“他在睡觉呢,”小明的奶奶说,“你们在这里坐一会儿,我去叫他。”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呢?王力先生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还说:语言里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  相似文献   

8.
一、相同之处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9.
“施受同词”的“词”,有人写作“辞”。《汉语大辞典》注:“词,言辞;文辞。” “辞,文词;言词。”但是,“词”是“语言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还是写成“施受同词”为好。 何谓“施受同词”?孙力平先生在《先秦典籍句法结构中的“施受同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中小学生中,“有得”一词的用法越来越广泛,几乎与“没有”的用法等同无异。他们对这两词的区别不甚了解。例如,有的同学问:“你吃饭了吗?”答曰:“有得吃”。回答者的意思究竟是没有饭吃呢还是没有吃饭呢?回答者说是后面一种意思,但听的人却可理解为前一种意思。又如,问  相似文献   

11.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12.
“词”与“辞”,由于意义上有某些相同点,在使用上往往易于混淆,如何区别呢?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庆旭 《文教资料》2011,(20):17-18
"词"与"辞"是同音近义词,有时候可以通用,这就容易造成使用错误。本文通过对"词"与"辞"字形、字义及其演变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词"与"辞"之异同,并分析了其原因,这样有利于语言的准确表达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在读书看报不经意之中,看到“如厕”悄无声息地替代了“入厕”,登上了大雅之堂。的确,在很多收费公厕门前摆放着“入厕2毛”、“入厕3角”等字样的牌子。那么,到底是“入厕”还是“如厕”呢?或者二者通用呢?既然如此,总要探究一番,以正视听。且看“如”读“rú”,本义是随从,旧时以女嫁为从人,所以“如”是女、口结构,在“如厕”一词中是到、往的意思。故“如厕”一词是一个介词结构,是到厕所,往厕所的意思。“入”读“rù”,独体字,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故“入厕”一词是一个动宾结构,是进厕所里来或进厕所里去之意。由此可…  相似文献   

15.
“通常”在小学数学教材上频繁出现,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把它换成与之近义的“普通”“一般”、“常常”等词义相近的词语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 ②把分数化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③在十进制复名数的四则计算中,“通常把它们改写成小数计算”,等等。从以上三例中,教材中“通常”一词的出现正说明教材中词语的严谨。“通常”一词具有两重性:其一,它有一般性,即表示某一类问题可以通用某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文《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和“一起”是什么词类,在这里作什么句子成分? 先说“在”。它属三个词类,经常用作介词,有时也用作动词和副词。这可以从下面的简单对话中看出来:  相似文献   

17.
在通用的语法中,都将“尽管”、“虽然”放在一起,认为其意思及用法相同。可是在实际运用中,两者又各司其职,那么,两者到底有何区别呢? 我们先看《现代汉语词典》对两词的解释及例证:  相似文献   

18.
“天子”考     
“天子”一词,产生于西周。西周之前,商人不称“天子”。在商代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有关历史文献中,没有“天子”一辞出现。《史记·股本纪》说:“汤既胜夏……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司马迁的这种说法,乃是根据后人的观念称呼古人的。在卜辞里,商王称“王”,称“余一人”。《商书·盘庚籍》里盘庚也自称“予一人”,不称“天子”。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说“汤乃践天子位?”会不会天禄石渠别有所藏?或太史公另有其据呢? 不会的。天禄石渠我们虽不可见,但从大量的卜辞来看,商代帝王与上帝的关系紧张,商王武丁就经常担心着上帝会不会作祸于自己。他问:“帝其作王祸?帝弗作王[祸]?”还问上帝会不会降(?)(饥馑,一说干旱)于自己的国家,会不会致咎于自己。如此担惊受怕的商王,那里还会想到去做受命于天的“天子”呢? 周代之前,人们对“天”的认识,还没有和万  相似文献   

19.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反切是怎样产生的呢?西汉以前还没有反切。当时的人遇到古书中难认的字,只能用“譬况假借”的方法来注音,换句话说,是采用同音字的方法来注音。这种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因为有时找不到同音字,有时虽能找到同音字,但那些同音字却都是冷僻字,注了等于不注,于是,有了反切的发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 3 3页《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例四为“国民党侵占的解放区”。在这里用“侵占”一词 ,我以为是不妥当的。什么是“侵占” ?《现代汉语词典》说 :“用侵略手段占有别国的领土。”这里的“侵略”一词 ,又是什么意思呢 ?《现代汉语词典》说 :“指一个国家 (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 )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 ,掠夺并奴役别国的人民。”所以 ,“侵占”一词是用在两个国家之间发生的事情上 ,是指一个国家用武力强占另一个国家的领土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用。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