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故乡》的阅读,历来偏重于其社会意义上的价值,较多关注的是闰土的命运及其意义。同时又由于鲁迅的博大精深,有许多人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往往会笼上一层神性、圣性的光环,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仰视盲点”,而一旦把鲁迅纳入以人为原点的探索视界,则可发现鲁迅心灵本质上是一个痛苦的矛盾,这矛盾在《故乡》中更有深刻的反映。在创作《故乡》前的一段时间里,鲁迅曾“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如果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而且这种“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他也曾经作过挣扎:“只是  相似文献   

2.
中外的许多鲁迅研究者,都十分注重对鲁迅作为历史伟人这一结论的研究,而忽视了他如何成为伟人的过程的探讨,因而忽略了鲁迅的平凡一面,更不愿意正视鲁迅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即他在“内心炼狱”中挣扎的痛苦。这种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研究,不可能看到鲁迅平凡中的伟大,更难接近真实鲁迅的自我本体。因此,笔者拟从鲁迅的“孤独”、“绝望”等几个平凡的则面,探讨其深层内涵以及鲁迅挣脱“内心炼狱”所展示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 (一) 鲁迅孤独的原因和意义。鲁迅孤独感的产生,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已初见睨端。那时,他倾心于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欧文学,但并非是单纯出于对当时作品的兴趣,而且是在其中找到了与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如在其《外域小说集》中,他只翻译了三篇作品。即安德列耶夫的《漫》和《默》、迦尔洵的《四日》。鲁迅之所以特别看中这三篇作品,因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悲观情调”。正是这一点,使他们与当时的作家大不相同。如鲁迅当时就说迦尔洵“悲世至深,遂狂易,晚岁为文,尤哀而伤”,又称他为“以一身来担人间苦的小说家“(《外域小说集·序》)并称自己的小说《药》的收束”分明也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且界亭杂文集·二》)。他评价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  相似文献   

3.
鲁迅《呐喊》中的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作品中的“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常有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包含了作者自己。《徬徨》中,虽然这种情形已减少,但仍可见到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如《祝福》等。是否可以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并且在小说的人物“我”中带有作者的影子,构成了鲁迅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风筝》一文,近年来有不少注释、讲解的文章,就作品中的“我”以及作品的主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们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作品中的“我”《风筝》中的“我”和作者自己究竟是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反对小兄弟放风筝不过是一种艺术‘虚构’”,“《风筝》中的‘我’,根本不是鲁迅。”(闵杭生:《谈<风筝>中的“我”》,载《语文战线》80.7)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曾提到:《热风》中《随感录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三》四篇,是他的作品,误收入鲁迅杂文集中的。原因是当时他弟兄两人都给《新青年.随感录》栏写稿,又通用“唐俟”的笔名。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对于名利,向来不放在心上,如《会稽郡故书杂集》最初出版时,就是用“周作人”的名义。至于同用一个笔名的事,除“唐俟”外,也还有过别的,如“周(辶卓)”,是周作人常用的笔名(译文《红星林史》等,均用这个名字。),但鲁迅写的文  相似文献   

6.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的典范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语言艺术瑰宝,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小说中动词的运用,很有特点,如:例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的“跑”字,可以换成“来”但“来”只能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跑”则有“奔波”“颠沛流离”的意思,很符合北洋军阀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  相似文献   

8.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9.
《中文自学指导》2011,(3):F0004-F0004
鲁迅北京西三条故居书房,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三条21号,由鲁迅自己设计,是在小四合院的三间北屋后面接出来的一个房间,因此被人形象地称之为“老虎尾巴”,鲁迅自称为“我的灰棚”。鲁迅1924年5月25日到1926年8月26日在此居住,创作了大量作品,如《野草》中的全部散文诗,《彷徨》中的大部分小说,  相似文献   

10.
就现行全国统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而言,鲁迅无疑是其中的“重镇”:从初一到高三,共收录其作品达16篇之多;加上前些年曾经入选并且读者耳熟能详的鲁迅作品(如《一件小事》《文学与出汗》《“友邦惊诧”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其数量将更加可观。盘点这些作品最初发表时的“原始面貌”,将更有利于我们解读其特定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逝世的前一年,曾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撰写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他对《呐喊》、《彷徨》中的部分作品作过扼要的自评。鲁迅自认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是有新的进展的,即“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今天,我们仔细品味这两篇作品,不能不佩服鲁迅的目光的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4.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为人,在我看来是很痛苦的——“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鲁迅为文,在我看来更加痛苦——一种鲁迅特有的痛苦。它是“孤独”、“无奈”和“失落”的混合,并充满悖论。于是鲁迅说:“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一.《孤独者》:“受伤的狼”鲁迅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1就我个人而言,鲁迅的小说中,我最喜欢《孤独者》2。  相似文献   

16.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7.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初识鲁迅”的专题集中编排了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可分为两类,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后面三篇是写鲁迅的文章。后三篇文章虽然同是写鲁迅的,但写作视角各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哗从儿童和亲人的视角写的“伯父”鲁迅;  相似文献   

18.
既然方言对学生的书面表达产生了如此大的消极影响,那么方言是不是完全不能出现在学生笔下呢?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可能会想到这样一些句子,如“我也并未遇到全是荆棘毫无可走的地方过……”(鲁迅《两地书》)“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鲁迅《狂人日记》)。这就涉及到了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的榜样艺作品中的方言、土语的问题。对此,叶圣陶有过相关的论述,“……作搀用那些方言土语  相似文献   

19.
言说人生     
鲁迅的经典作品是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某种意义上,鲁迅已经成为正义与良知的化身。……鲁迅的作品(如从教科书中)被删除,那么倚靠作品传承的“鲁迅精神”也遭到了涂炭。 ——香港《中国新闻早报》特约记者侯金亮  相似文献   

20.
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鲁迅先生和我说过,在西洋文艺中,也有和《药》相类的作品。例如俄国的安特来夫,有一篇《齿痛》”,“还有俄国的屠尔介涅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