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后期国民党战场上最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在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遭到了惨败。本文主要从抗战中后期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方针、国民党军队战役的具体指挥、军队的战斗力、军民关系等方面探讨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最新公布的共产国际档案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考察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共产国际、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斗争策略的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在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最初进攻中;鲍罗廷与陈独秀等在对待国民党右派问题上分歧的公开化;与国民党新右派的斗争;维经斯基、陈独秀与国民党右派的上海谈判。  相似文献   

3.
1927年,国民党“清党”反共,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也对自身产生深远影响.其时,《大公报》作为非利益攸关方的公共媒体,从倾向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民党“清党”后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他们将国民党的走向置于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三者竞争的框架中分析,认为国民党“清党”所示与共产党的纠纷,乃是苏俄共产主义与辛亥民主主义思想的冲突.他们认为国民党之“清党”反共只能做到反共而不能清共,这是国民党走向意大利法西斯式独裁的关键所在.《大公报》对“清党”后国民党前途走向的观察,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批判虽立足点迥异,但在基本看法上却构成某种呼应,同在“他者”的意义上凸显了“清党”对国民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四川国共合作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艰难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吴玉章受国民党中央委派回川整理四川国民党党务;在共产党员杨闇公等人的支持下,吴玉章采取坚决措施,排除国民党右派分子的阻挠和破坏,建立了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占优势的国民党四川临时省党部,在四川国共合作的语境中,始终保持了共产党的强势话语权,为四川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卓著的贡献。而由吴玉章、杨闇公、刘伯承策动和领导的泸顺起义,更从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将四川的国民革命推向了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5.
汪精卫 190 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 ,192 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 2 5年当上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地位比蒋介石高。但蒋介石在19 2 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 ,迫使汪精卫出国 ,当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又提出“整理党务案” ,当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 ,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排挤了汪精卫的势力 ,地位在汪精卫之上。汪精卫也大搞政治手腕 ,在19 2 7年当上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等要职。蒋、汪叛变革命后 ,宁汉合流 ,国民党各派势力为争权夺利而激烈斗争 …  相似文献   

6.
在国民党 2 2年的统治期间 ,派系斗争时刻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其斗争之激烈、持续之久远、派系之庞杂、影响之广泛 ,在中外政治史上十分罕见。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特色。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派系之间的斗争 ,使国民党永远陷在派系纷争的沼泽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始终信奉民主主义的理念,坚持实行民主政治的立场,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并在政协会议和国民大会等问题上同中共密切合作,同时又不为国民党的收买和利诱行动所动摇。这就必然为奉行一个主义、坚持一党专政、实行个人独裁的国民党蒋介石所不容。本文对导致民盟被国民党解散的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民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从1894年到1949年,曾在中国大陆政坛上活跃了55年,其中21年处于执政地位.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失败,其中军事是国民党失败的直接原因,党的建设是国民党失败的核心原因.与此相比较,希望我们能更加珍惜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一些历史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新县制是以孙中山的“县自治”学说为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是将保甲融入地方自治,健全基层组织,以强有力的保甲组织来推动地方自治。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加强了国民党在基层和农村的统治,也有利于国民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抗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政会是国民党中央设立的一特殊政治机构,在国民党统治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训政时期,它作为国民党训政的最高指导机关和党政间的"惟一"连锁与枢纽,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国民党对训政大权的垄断和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控制,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以党治国的重要工具。因此,这一时期是中政会形态最完备、组织最健全、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时期,也是中政会实质体现最明显的时期,是中政会的辉煌和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1.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适应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一元化最高领导机关,它凌驾于国民党中 央、国民政府、五院和军事委员会之上,融党政军大权于一体,是一个决策与执行相统一的机关。它的成立标志着国 民党战时体制的最终形成,从法律上和制度上确保了战时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统一。这一方面适应了抗战的需 要,对抗战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从法制上确立了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将国民党一党专政推向极端。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他一方面形塑了国民党的组织架构、构建起主要的制度文本,另一方面主持制定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宗旨和纲领;孙中山曾领导国民党从事护法、推进国民革命,同时引领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之下,国民党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且曾经取得了全国意义上的执政地位。孙中山更是一位民族英雄和世纪伟人,他从未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从未放弃对民主共和理念的向往和传播,孙中山对于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已经载入史册。是否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持孙中山开创的事业,当下特别是能否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是衡量国民党历史地位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玲 《天中学刊》1998,13(1):85-8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从形成过程看,中共的持久战略是经过科学分析和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结论,国民党的持久战略则是感性认识的产物;从内容上看,中共拟定的是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全面的持久战,国民党执行的则是单纯的军事持久战略;从实施效果看,中共取得了全面胜利,国民党在抗击日军的同时,造成了许多无谓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出现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在日本侵略下国民党所执行的国家职能受到严重损害时,国民党在政策上所做的必然调整,这种调整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由于国民党的阶级属性所决定,其调整又具有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其政策变化的实质仍是为维护其自身统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训政时期中政会作为国民党训政的最高指导机关和党政间的"惟一"连锁与枢纽,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国民党对训政大权的垄断和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控制,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以党治国的重要工具。训政时期也是中政会形态最完备、组织最健全、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迫使国民党接受了“和平建国”的方针,为人民争得了一个短暂的和平环境,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为自卫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王若飞在这一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1 抗战胜利后,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以便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则妄图用武力从人民手中抢夺胜利果实。为了麻痹人民,准备内战,蒋介石不得不戴上和平的假面具,同共产党进行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的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问题。国民党代表按照蒋介石的授意,妄图取消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为此,我党同国民党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针对国民党代表对中共要求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是“蹈军阀时代覆辙,恃武装向中央要求地盘”的诬蔑,王若飞指出:“要解决国共两党问题,必须  相似文献   

17.
苏联因素是国民党政治体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其传播途径一是通过苏联顾问、共产国际代表及中共党员对国民党政治体制的构建与改造,二是蒋氏父子等国民党政要在苏联考察、学习后认同和模仿苏联体制。国民党政治体制中的苏联因素,主要就是所谓的“党治国家”或以党代政。这比较集中地体现于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政治体制没有权力制衡和权力监督、军队党代表制和政工制等机构或制度上。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为对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实现政权整合和全国统一,国民党在农村政权建设上开始改变传统"皇权止于县"的政权架构。在制度建构上,国民党力图使国家力量由县下移到区、乡层级。在政权实践上,设有军事化性质的防"匪"组织,并采取"寓保甲于自治之中"的措施,来强化农村社会的控制网。从表层上看,国民党政权在管制力度上确实改变了原来国家权力不下县的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对我国经济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这是中国革命史教学中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之一。国民党政府曾极力把国民党官僚资本说成是一般的资本主义,企图使人们相信,依靠国民党的官僚资本就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种欺骗宣传,早已为中国具体历史事实所粉碎。但是直到最近,中外仍有人对十年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及其官僚资本大唱赞歌,如说1927年至1937年期间国民党人的“建国努力”,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财政上和经济上的进步”,“成为经济上的先行者”;“从1926年到1936年,中国经济已萌露‘起飞’的迹象。……基础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有长足的进展,预兆工业化的蓬勃展开”等等。这样,就再一次向我们提出了:国民党及其官僚资本的统治,是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财政上和经  相似文献   

20.
湘西会战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战,目的是为了夺取国民党空军芷江机场,为进攻四川建立前沿阵地,同时籍以挽救孤悬于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但是,由于国民党官兵的浴血奋战、广大湘西民众的积极支援、陆军空军的协同配合、加上国民党战略战术运用正确,击败了日军的进攻,取得湘西会战的胜利。这一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会战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芷江机场,更重要的在于它揭开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反攻的序幕,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反攻的起点,同时也为芷江受降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