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几位新闻界的同志在一起聊天。同行相聚,三句不离本行。一位同志叹苦经说:现在最难写的恐怕要算是批评报道了。被批评单位喜欢挑刺,分明写的是事实,也要和你搅个没完,这倒不怕;还有审稿人员,往往顾忌太多,怕得罪这个那个的,弄得人没有积极性。所以,记者对批评报道视为畏途。对同行所叹之苦,笔者自然也是深有同感的。现在,不少读者对报纸有这么个反映:批评太少且不够尖锐。原因恐怕就在于批评稿难写,不少记者避而远之吧!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作为党的报纸,无疑要以激励、歌颂为主,但是,对于一些不良的现象,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2.
报纸的批评报道要坚持。表扬,批评,声音都响亮。批评稿写的好,声音有时更响亮。我们坚持批评报道不能动摇。中央支持,群众欢迎,记者、编辑有很大的积极性。坚持批评报道,必须注意: 1、新闻要真实,事实要准确。考虑到广  相似文献   

3.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电视剧生产的大国,但却并非电视剧生产的强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部分原因来源于当前比较专业的电视剧批评中存在种种问题,难以与生产和播出环节达成良好的互动。因此,试图对当前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努力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如何看待批评报道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的必要性?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时该不该重视批评报道分开;把批评报道的属性与批评报道的作用分开;把宣传报道分类与宣传报道艺术等人为因素分开。《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见《新闻战线》1991年第4期)与《批评报道不能列入正面宣传》(同上)两文,从题目来看是对立的,但从内容上看,所引论点、论据却基本相同,只是各自作了不同的发挥。前者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问题就出在没有注意上述三个“分开”。  相似文献   

5.
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如何看待批评报道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的必要性?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时该不该重视批评报道分开;把批评报道的属性与批评报道的作用分开;把宣传报道分类与宣传报道艺术等人为因素分开。《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见《新闻战线》1991年第4期)与《批评报道不能列入正面宣传》(同上)两文,从  相似文献   

6.
批评的权利     
一般说来,看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有良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他能否对社会承担批评的义务。万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要做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当代谏诤者,并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 毛泽东同志说过,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坚强自信和博大胸怀。那种以为可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想法,实在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赋予新闻事业的庄严使命,也是广大读者交给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媒体,如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予理睬,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道德失范,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受到很大损害,已经直接危及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有良知的记者,应该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对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而近年来,批评稿件采写难.发稿难,已使一些记者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和畏难情绪.有相当一些记者不愿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找认为,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党报舆论监督的问题。尽…  相似文献   

8.
批评的抵制     
现在,重新探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已不再是多余的。正如许志强在他富有创见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随着"新批评"的滥觞,批评的主体性和话语权力已被无限扩展.最后走向了"批评的自治"。他以爱德华·赛义德对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所作的评论为标靶。指出文学批评所要抵制的正是如此的知识气候——对文学经典的动辄颠覆,批评对象的工具化。批评对自身和对象均缺乏诚意的态度,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文学冷漠症的扩大,满足于"理论话语"的自说自话,等等,其危险在于对精神生活的否定。有趣的是,郭宏安恰恰为我们介绍了‘批评自治"的一个极致——不读而论。这是文学教授和精神分析学家彼埃尔·贝亚尔在他的畅销书《怎样谈论没有读过的书》中所阐发的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不要为谈论一本没有读过的书而羞愧,因为你是在谈论中创造一本新的书.它的本质在于表达自我,而这是创造行为的最终目标。这个时代存在太多不值一读的作品.批评正是在对作品的摆脱中回归了自身。郭宏安先生在贝亚尔看似轻佻的观点中。善良地发现了它的真意:批评家勿成为作家意志的复印机——勿"死于句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有对西方文学批评的关注。终将归结为对本土文学批评现状的考量。施战军的探究另辟蹊径:他从文学批评生产的外部环境出发,追溯到文学批评危机的体制根源——学院评价的机制性板结。文学批评家对学院规约的自觉归附。导致批评文体的学术化僵硬,这使文学批评与文学现场的关系日渐趋冷。如何凝聚真正爱文学且知文学者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界最现实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黄辉 《青年记者》2010,(10):28-29
媒介暴力批评在香港媒介批评史上十分普遍 2005年11月7日,香港《明报》社收到一名男子送给“总编辑”的一束玫瑰花和一件类似礼物的小包裹。《明报》行政秘书兼总编辑私人秘书杨宝珊,拆开了那个邮包,打开小盒后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10.
批评的无奈     
最近在报上看了一篇文章,令人感慨万端。 一家市报记者小许了解到某县烟草公司偷税135万元的情况,连夜赶写了一篇《×县烟草公司偷税135万元被查处》的消息。消息刚写好,县烟草公司便派人给他送来5000元和两条大“中华”,被小许严厉回绝。来人非让他把“偷税”改成“漏税”不可。随后,小许  相似文献   

11.
批评的书评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1,(7):M0001-M0001
至少有一种读书乃是为了对现实的种种问题予以暴露和分析——这种批评的书评,致力于生产批判(kritik)的知识,它不是对世界的全知,而是对"能知"的世界的分析和区别。在这里,"批判"的确立,伴随"哲学"对世界的宏观叙述和本质论证的失落。康德改造了柏拉图以来确立的知识观念:哲学趋向于理论,它是对世界的阐释,而不是  相似文献   

12.
现代广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一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能不断地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因此,运用复杂科学的方式和原理①揭示批评的语境,从而建构系统的广告批评标准,不仅能规范目前以及未来的广告批评,而且也能促进广告批评与未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年代     
2001年9月上旬,首届中日女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方女作家的能言善辩和自由散漫给沉默寡言、具有超强团队精神的日方女作家以及见多识广的记者们上了一课。更令采访此会的记者们称奇的是,一位著名的女作家直言不讳地宣称:在中国,98%的批评家是傻瓜……  相似文献   

14.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相似文献   

15.
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难,但威力和影响也大,本文力求从相对论的角度归纳出批评报道需要协调处理的十种比较关系,引伸出应当权衡取舍的十组批评意识,浅陋之处,尚析指正。 一、批评即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一位先生在评价《天注定》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部血腥暴力的电影!这令我大吃一惊:看到鲜血就骂暴力,岂不是看到拥抱就说色情,看到吃饭就说醉生梦死?我们面对文化艺术,不能用孩子一样的"直感"来评价,而应该发挥一点"批评的想象力",而不能只从画面和文字的直接意思来讲述意义。可是,当前的批评,却正热火朝天地陷入到这种  相似文献   

17.
在报纸刋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纠正个人或集体的缺点、错误,保障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促进社会进步的有力措施。然而,在很长时间里,这种批评总是不能顺利展开,不是被“挡驾”,就是遭抵制,致使舆论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原因何在?本文主要从被批评者——批评的客体方面作些探讨。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圣上开口乃金口玉言,不得违背和更改,不然,轻者罢官  相似文献   

18.
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传媒批评,一是学院批评.在当下,学院批评成为娱乐化的大众所不屑一顾甚至讨厌的东西,它只能在寂寞的象牙塔中沦为圈子里的事情,自言自语,自开自败,对作家、读者和批评本身失去影响力.而传媒批评地位尊贵而显赫,汇聚着超强的人气,能呼风唤雨,能灭人还能造神,对整个文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批评难     
闻过则喜,此乃老理。真要批评,谈何容易?听到风声,四面出击:说客盈门,磨破嘴皮,层层设卡,难坏编辑。找来同事,乱套关系:“挨批某人,是我二姨。”请来领导,施加压力:“我看算了!下不为例。”更有甚者,蛮不讲理:稿子见报,指天骂地,武斗架式,造反脾气,造谣中伤,专来邪的。“批评难也!”记者叹息。我劝同行,大可不必。批评稿件,认真核对。真理在手,管他老几?l也劝闹者,压压火气,想不挨批,那很容易,立党为公,遵法守纪!j批评难@王占喜 @方成~~  相似文献   

20.
善待批评     
很多人都认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抛头露面、易于出名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既风光又荣耀。殊不知,这也是个众目睽睽、很”招风”的地方,随时都会碰到常人料想不到的问题。最近就常在报刊上看到有人对某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指指点点。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接尖刻,有的甚至可以说吹毛求疵。面对这种情况,当事人究竟应该怎么办呢?依我看,首先要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