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20,(1):57-64
人文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导致现代性困境的主要因素。结合历史语境的问题化,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概念及其理解方式都提出了质疑,即对主体性及人的主体化的问题化与历史化。"主体"在后现代理论和审美实践中并未消失,而是其在叙事中的传统位置受到了质疑,从而促使其发生深刻的变化。福柯、德里达、拉康等对人的主体化意识过程的质疑与揭示,为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去中心化"奠定了基础。以哈琴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将主体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语境化"和"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批判的主要矛头是对主体性的单一理解,坚持认为"人的本质"概念是被历史地建构着的。  相似文献   

2.
人文主义的“人”具有纯洁性、自然性、永恒性的内涵,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具有天然的批判性;后人类主义的“人”则主张排出“人”的概念,纳入“非人”,体现为对技术的积极接纳态度。研究从“人”和“非人”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发现:(1)从“非人”视角看,智慧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从永恒的主体转化为流动的主体,从纯洁的主体转化为混合的主体,从自然的主体转化为增强的主体;但从“人”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也面临着“主体虚无”“非人主体”“主体弱化”的风险;(2)“非人”打开了“人”的空间,这种对“人”的解构正是智慧课堂人性论建构的历史的、逻辑的起点;(3)在构建新的教学主体时,可以打开“人”的概念,接纳更多的“非人”,但对“人”的弱化并没有获得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上来说,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主体性"大致可分三个方面:主体性的若隐若现、主体性的凸显张扬和主体性的扩展超越.主体性在主体闻性的讨论中进一步延伸.关乎人及人的活动的主体性研究可以加深文学理论的深度感并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中,主体性理论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据马克思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任何研究人的哲学理论,都可归为主体性理论.在此意义上,现代西方哲学主体性理论呈现出多学科渗透的态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主体性教育问题开始备受关注,但对于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主体性建构的探讨却少之甚少.本文将主要针对主体性问题的由来以及主体结构对声乐"教""学"全面发展的重要启示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独特性.主体性并不是指人的全部,而是指主体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性和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一、理论依据1.主体性教育思想。它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自主———创新”教学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运用。2 .最近发展区学说。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强调指出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不但呼唤主体性,更希望建立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主体性。讲主体性无非就是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笔者围绕创新与现代人的契合点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阐述,即:从创新的定位与要求;从何为现代人?从现代实践格局引起人的反思,从解构反思的问题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诚"的概念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的范畴,在知人论世和对性与天道的把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字来源于古代战争,后来被引申为真实无妄的情感,表现人的内在本性。"诚"的概念不仅作为一种本体论贯穿于儒家尽心—知性—知天和知言—知礼—知道的思想体系中,体现在个体修身以及天人关系上,还影响着儒家的思维模式,即以主观内省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以"天人合一"为原则的整体性思维,以自身作为实践和思维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知识进路。  相似文献   

9.
夏剑 《教育学报》2023,(3):16-27
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所确立的“身体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颠覆了奠基于笛卡尔意识哲学的“意识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由此,深受后者影响的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必然需要基于新的主体哲学视域进行重新审视。基于“意识主体”概念的现代主体教育虽然对于解决特殊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目中无人”的困境发挥了极大的理论效力,然而,由于它主要从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出发来建构主体教育的基本思路,人的身体主体性是被忽视的。由此导致无论是在主体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身体相关因素的教育意义无法得到关注和发挥,身体相关的教育实践一直处在边缘化地位,人的完整性被割裂。因此,基于身体哲学视域,从身体主体理论出发,更新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和“人”的概念,确立人是“身体主体”;基于身体主体重新发现和确立身体的教育意义;将主体教育的目的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以取代“独立的人”的发展,或许是当前解决主体教育理论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始终未得到真正解决,"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等现象仍旧存在,如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就是证明。下面就"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的概念与特征、现实处境以及负面效应等谈谈笔者的看法。一、"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的概念与特征所谓"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就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新课改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目  相似文献   

11.
刘琳 《天津教育》2000,(4):10-11
“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教育。主体性,是指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即主体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主体。 主体是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的现实活动。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由于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的…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间性问题是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然而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论表达方式,特别是对“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本身,学者们的看法尚不尽相同。今年四月,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的“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围绕“主体间性”概念的含义与译法,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编发的一组笔谈,是在会议发言的基础上组织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人是认识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由主体自身的活动赋予,在活动中生成、确定、发展和完善。弘扬人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教育应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转向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教育体现和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而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视不够:很多班主任还在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管理学生,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  相似文献   

14.
从《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通过主体性革命,以“实践主体”取代“认知主体”,把握到主体与客体在感性实践活动中的相互生成关系,有效克服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的主客体二分困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与主体性革命的完成包含了从“异化劳动”“感性实践”到“全面生产”三个理论环节,形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演进逻辑。其核心是借由对实践概念的“劳动—生产”化重构,将劳动概念中的自我意识原则与生产概念中的物质第一性原则相统一,进而打通了哲学批判和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关节,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主体向度和客观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时”作为一个特殊时间概念,其产生与阴阳家关系密切,在道家它也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两家思想中,“时”本具浓厚的自然命定论色彩。儒家接受了“时”概念,但努力排除其命定论因素,强调人的主体能动精神,以彰显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理性,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积极人格自觉。  相似文献   

16.
应用“柔性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认识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由主体自身的活动赋予,在活动中生成、确定、发展和完善。弘扬人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尊重受教育的自主性。教育应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转向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教育体现和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概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目的在于超越工具理性、实现人的主体性.师徒制模式固化了新教师,可通过使各教育主体在精神层面生成主体间性理念,并在实践中相互交往对其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8.
天人关系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先秦儒家在继承前人有关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交互主体性质的天人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关系,孔子初步提出天人关系的交互主体性理解;孟子则从本体论和道德论的角度将天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系统化;荀子虽然总体上反对用交互主体性关系的模式看待天人关系,但也提倡人与天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课题提出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既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又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发展学生主体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在哲学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范畴,“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也因此长盛不衰。但不管怎样,对“主体性”涵义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大都主要从能动性的意义上去理解主体性,主要体现“主体性”事物的目的性、自主性、主宰性等特征,是“非主体性”事物存在的逻辑根据。重点大学在“主体性”原则上体现的较好,本文就一般本科院校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引入主体性概念,将“主体性”作为一条主要原则来处理、调节、衡量改革过程的各类关系,分析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切入口及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措施的思考。一、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一个系统内总是存在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