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杰 《考试周刊》2014,(50):81-81
<正>一、培养的意义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数学学习中更是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  相似文献   

2.
数感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周围的事物,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学生数感的培养应在认识数的一开始就进行,并在学习数的运算、问题解决、实践体验中不断巩固。建立数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的概念,并掌握一定的数学运算技能,从而更好地走进生活中的数学。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社会是数字化的社会,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习内容中有六个重要概念,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了首要位置,数学课程改革为什么第一次明确地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因为数在人们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数学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因而,培养小学生数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项重要的也是崭新的任务。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其有效策略有:通过体验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能表示生活中的数,建立数感;通过学生间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形成数感;通过比较及时大数的估算加深对数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把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提出并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强化数感。  相似文献   

5.
马红芳 《甘肃教育》2011,(10):75-75
数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表达和交流,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6.
<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和逻辑关系突出的过程,也是一个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使之尽可能达到普遍性、明确性和可靠性的过程。数学可以说是最为理性的科学,是最根本最为重要的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数学的帮助了。也可以说,看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最重要的就是看他的数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已经进入到全新的数字化社会,从日常生活的基本买卖到数字电视、电脑的0,1逻辑运算都不开数字.可以这样说,数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表达和交流思想,更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从教材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从头到尾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更为学好各科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培养数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发展,数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帮助人们认识身边事物的同时,更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为学生学习更全面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体验感悟、动手实践、游戏活动、估算等方式,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9.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帮助发展学生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找准生活的支点,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0.
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使学生经历……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对培养数感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对学生一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奠基意义。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数感。  相似文献   

11.
数在人们的数学学习中更是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一、在生活体验中感知数感数学来源于人的生活实践,是人们对生活实践的抽象概括。新课程更是提倡数学的应用性,要求要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发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数的意义,建立数的联系,从而初步建立数感。通过体验生活来感知数感,首先要让学生养成一种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应该强调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现象,并学会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崔娟 《陕西教育》2009,(5):64-64
数感是人对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有用的策略。《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我的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数感就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学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学习数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基本的问题。学习数学还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提高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们在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条理性。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但有许多人往往都不喜欢数学,给数学的定义大多数都是枯燥、乏味、困难等,缺乏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很多时候都是遇到  相似文献   

16.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不但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处理数据、推理和证明,而且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有效地描述;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人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数学也同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数感”是重要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数的一种敏感、一种直觉。这种感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相应的数学判断,选取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程度,“数”运算能力的高低,合理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与数感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数字的联系点,结合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一、数学教学现状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