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砺 《教育与职业》2008,(18):99-101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社会网络化的趋势使高校德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现象和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冲击,提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和信念、善恶标准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高校德育面临着四大困境,一是社会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高校德育形成的冲击,二是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的冲击,三是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冲击,四是大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的种种不利影响对高校德育的冲击.这些都迫使高校德育必须面对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网络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道德伦理问题。在网络空间中,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文化冲突、道德冷漠、道德失范、侵害隐私权和无政府主义等都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大学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健康伦理道德的构建有其直接的影响,高校德育如何迎接挑战,应对冲击,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的不断改变,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当今多数大学生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差,道德选择不明确,道德观念缺乏等问题。只有解决好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增强德育实效性这一课题,从德育的内涵、德育面临的问题和增强德育实效性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生活化是指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以生活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途径让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要求,最终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德育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思潮,它以推崇非理性道德、倡导多元化价值观以及否定权威道德的基本主张影响着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进行,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道德判断的凌乱等。因此,有必要从后现代语境下德育内容的更新,隐性德育方法的推行以及大学生道德生活化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寻求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作为最多活跃于网络传播之中的群体,最受网络影响的一族,其思想观念、道德素养、价值取向等深受网络的影响。诚然,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既有利于高校德育思维的更新,促使德育工作观念的现代化,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和可资运用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又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网络又给我国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就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在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外部世界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应该关注的问题,而高校网络德育的途径作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高校网络德育的途径有如下四方面:把握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开辟网上道德教育新阵地;强化网络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网上的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但高校德育实效性欠佳是近年来困扰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脱节是其症结之一。本文结合高校德育现状,以强化道德实践为突破口,以促使道德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品行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希望以此为契机推进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深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9.
网络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影响着到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互联网上的黑客、垃圾信息、色情网站、暴力新闻及"西化"思想,许许多多的诱惑指向了当代的大学生,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所以网络德育走进了大学生活,它指引着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最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道德缺场,与高校德育有着密切关联。高校德育存在着观念滞后、内容欠缺、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高校应当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方式,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是一项启之以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德育亲和力有助于改变传统德育的单向度模式,提高大学生德育建构的主动性、参与度、认同感和创造力。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四个维度构成了德育亲和力的养成、传递、影响与可持续,对于科学把握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应对现代高校德育主题转换、情感激励、内容多维、情境变革下的时代新命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致力于德育目标同构、道德情感激发、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生态长效性的德育亲和力实践也将推动高校德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大学生道德现状和高校德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德育困境的症结在于目前高校德育停留在道德认知教育阶段,不能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道德情感,并提出高校德育的出路是从道德认知教育转变为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能力倾向和智力、政治倾向以及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也涉及高校类型、课程经验和课外经验等高校因素.这启发高校德育研究者和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认知研究,提升大学生道德推理能力,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高校道德面临的困境出发,结合涂尔干的社会实证方法,研究高校德育现状,分析出了道德三要素论,论证了高校德育的合法性。高校要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教学的规范,制度的健全等方面来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5.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校德育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不足与道德教育的乏力和偏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就必须加强高校德育,使其在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疏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基本要求:注重主体性;突出实践性;体现全程性.高校德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主要路径:一要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道德引导;二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三要让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丰富道德情感;四要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育德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生存发展带来新变化、新特点和新动向,进一步弄清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有效开展网络德育的关键,对高校德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归纳和提炼新媒体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了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在心理上积极的影响和负面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提出在当前高校德育中,要以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来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同时必须扬弃传统道德中的糟粕,创造适应新时代的新道德。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道德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教育的重知主义倾向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共同影响 ,使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支持系统乏力和效力欠佳的困境。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等措施 ,来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