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若从西部大开发对外宣传保山或开发旅游文化的角度考虑 ,似乎在初级阶段“哀牢文化”更具特色和吸引力。“哀牢文化”对外宣传成定势后 ,再逐渐推出“永昌文化”。但不能停止对“永昌文化”的研究(因为永昌文化的研究内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对《哀牢文化论》中关于哀牢附汉过程的相关观点提出置疑。认为扈栗是哀牢国的最高统治者,并非仅为哀牢王之下的一个部落首领;扈栗辖境为哀牢国全境,绝非仅“沦怒两江间”之地;汉王朝并未以扈栗之地与益州西部6县置为“益州西部属国”,益州西部都尉之地也并未包括扈栗之地。并对哀牢国两次求内属之时的人口数量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提出了较为中肯的解释和假设。  相似文献   

3.
根据《华阳国志》、《汉书》等诸多史籍记载,永昌(今保山)的哀牢山的九隆神话传说,反应哀牢山是哀牢国的肇迹之地,后来到了唐南诏国时期为了纪念“南诏本哀牢后裔”在此建庙,形成了以赶庙会为主体的哀牢犁耙会,至今依然兴盛。  相似文献   

4.
哀牢文化论     
哀牢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怒江中游哀牢国——永昌郡地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末期,兴盛于战国至西汉,在东汉至魏晋时代与汉文化逐步融合为永昌文化;它是生衍于横断山垂直环境的立体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渔猎和多种手工业的复合型经济文化,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哀牢夷区经三江走廊和川滇缅印古道,长期与东南亚、西亚、我国西北特别是滇川、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终整合于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河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疆域在战国之前较为模糊,泛指黄河以东地区.秦时始置河东郡,其疆域约相当于今霍山以南,沁水以西的地区.之后,在不同的时期变化较大.今天所言之河东,即指运城市所辖之十三县市.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哀牢文化"的研究十分关注。关于"哀牢"的界定,名称来源、地域范围、生产力情况、族属问题、民族关系、九隆神话以及与南诏文化的关系等已有相当份量的著作问世,但从女性视角研究哀牢文化几乎是空白。切入性别视角,把女人纳入哀牢文化的研究,还历史以原貌,以弥补传统历史学由于对女性的遗忘而造成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因哀牢内属而设的哀牢县址,近现代史家说法纷纭。通过两汉背景、民族关系、地理关系等的分析探索,认为其县址应在今隆阳区古城内。  相似文献   

8.
东汉所置哀牢县,位于何处,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在"腾冲、龙陵";有人认为在"腾冲、德宏";有人说是"猛卯"、"腾冲";更有人说在"今腾冲、德宏、临沧一带".通过史籍查证,认为东汉永平年间,显宗所置的哀牢县址,应在保山隆阳区永昌镇正阳北路南端"正阳北路信用社"附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古籍资料的梳理和地方文化研究人员的努力,已初步构建了“哀牢文化”这一古代区域文化的研究框架,但对这一文化时期的教育却缺乏相应研究。拟从哀牢夷区史前文化、哀牢夷区青铜文化和秦汉时期三个阶段,对哀牢文化时期的教育进行一些积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永昌古道是蜀身毒道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门户,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国际经济贸易的物流通道,是捍卫边疆保卫河山的军事阵地。永昌古道是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优势资本,是构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优质资源,是展现保山文化品牌特色的优佳载体。只有认清永昌古道的战略价值,提升永昌古道的战略地位,以永昌古道这个最佳切入点建设永昌古道文化旅游经济带,以哀牢永昌文化品牌整合所有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保山文化旅游产业,保山才能够走上保山文化旅游建设的理论自信、文化自觉与道路自强之路!  相似文献   

11.
古哀牢国的主体民族在汉文献中被称为哀牢夷。哀牢夷的族属研究从明代开始就引起足够重视。在数百年的探讨、争论过程中,原来众说纷纭的族属之说渐渐有所汇总,趋向于五种基本观点,即濮人说、越僚说、掸泰说、氐羌说、濮与昆明融合体说。在这样的族群说依据下,联系历代汉民族政权的史料及相关少数民族史料、民族传说等,通过对哀牢夷族源的考辨及历史源流的梳理,不仅使我们对云南特别是滇西民族史及民族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时也对滇西少数民族现状、跨境民族关系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哀牢犁耙会原来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交易活动的主体。客观生存环境条件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哀牢民族不是一个农业民族,而是渔猎民族。哀牢犁耙会并不具备哀牢文化的历史本质,而是汉族移民文化在与哀牢文化之间进行博弈的历史产物。哀牢犁耙会的文化本质是农业民族的岁时节日,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节律,体现的是农业文明的精神风貌。随着文化的变迁,哀牢犁耙会正在面临文化空巢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永昌《栖贤山报恩梵刹记》载有捐资修寺者苏庆父子事及其寺的格局,史证了白族先民曾在隆阳区,即古代永昌府聚居的史实;而记载碑文之《南园漫录》,则史证了白族先民在此地消失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绥哀牢,开永昌”决不是一个偶发的孤立事件,而是两汉王朝在长期坚守“内抚诸夏,外绥百蛮”的治国理想并不懈谋施“西南开发战略”进程中所获取的一大标志性成就。  相似文献   

15.
九隆传说蕴涵了哀牢氏族特定历史时期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沙壹"尝捕鱼水中"体现出了哀牢氏族的物质生产(渔业)民俗;沙壹"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名子曰九隆"、"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则是哀牢氏族成员关于诞生、命名及婚姻的人生礼仪民俗;"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分置小王,往往邑聚,散在溪谷"反映了哀牢氏族血缘型、军政性和地缘型的社会组织民俗;"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是哀牢氏族的民间信仰民俗的依据;"衣皆着尾"则是对哀牢氏族物质生活民俗中的服饰民俗的生动刻画。九隆传说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既是哀牢氏族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又是其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16.
17.
明代全国性的移民,对永昌府来说也是大规模的、多层次的移民。使永昌府的主体民族由“夷民族”逐步演变为汉民族,从而致使永昌文化产生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质性变化,即永昌文化成为了真正的“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